运河古纤道位于吴江市松陵镇南郊京杭大运河西岸,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始筑,名松江堤。宋庆历八年(1048)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重筑,自三江桥逶迤向南九里,称“九里石塘”。明清两代多次修葺,上世纪30年代苏(州)嘉(兴)公路筑成后,石塘路成了单纯的纤道。-中,遭受严重破坏。1984年,修复两段,计长1500米,分为二段。北面的一段从三江桥南第四个港口原桥的南堍开始南至吴江市第三金属材料公司仓库后水泥北堍之北31.6米处,共长600米;南面的一段从北七星桥南堍开始至南七星桥之南257米处,共长900米。古纤道靠运河的一边为石驳岸,内为土堤,除去基础,纤道高1.59米,宽3.1米。纤道上曾有多座纤桥。今存2座,一曰“三山桥”,为梁式,花岗石砌筑。二曰“南七星桥”,也为梁式,花岗岩砌筑。另有1995年恢复重建的北七星桥。以前,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纤道在各地不少,但随着时过境迁,存有者十分稀少,象吴江运河古纤道这样基本保持原有风貌、长度达三华里者,则更是弥足珍贵。
7.三里桥
三里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三里桥村,跨京杭大运河。该桥始建于元泰定六年(1329),明天顺元年(1457)、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再次重建。该桥东西走向,拱形单孔,全长50.4米,顶宽4.65米,堍宽5.08米,净跨16米,矢高12.5米。东桥堍有石阶47级,西桥堍有石阶45级,桥两侧砌着厚厚的栏石,桥面石镌刻着“轮回”图案。该桥拱券除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外,还采用了收分法,即把拱券做成拱顶较窄于拱脚的型式,有利于高大桥梁拱券的横向固定。桥东桥台建有纤道,纤道台前宽1.15米,南北宽0.80米,往来船只上的纤夫可沿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
8.安民桥
安民桥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北大街,跨京杭大运河。俗称北渡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初建,现桥为崇祯二年(1629)重建。该桥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均为花岗石砌置。桥长40.40米,中宽4.6米,净跨9米,矢高7米,其矢跨比为1:1.125,在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峭拱桥。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东西两侧石阶分别为32级和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系一块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有图案,但已经分辨不清。安民桥东西两堍也有着古老的地名。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时曾设急递铺于此,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元末张士诚在此筑有土城。
9.安德桥
安德桥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区东南的京杭大运河与頔塘交汇处,又名平望桥。唐大历年间(766~779)始建,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明成化十九年(1483)、清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该桥南北走向,拱形单孔,桥长50.60米,中宽4.53米,净跨11.5米,矢高9.3米。全桥为花岗石构筑,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北堍有石级28级,石阶下面有一平台,平台的两向各有4级踏步。南堍有石级31级,石阶下面也有一平台,平台下有踏步2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则安着靠背栏石,供过往行人休憩,桥面石中央刻有“轮回”图案,整座桥气势雄伟。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游平望时曾写下《登平望桥下作》诗,南宋诗人杨万里对此桥有“高桥过得桅”之誉。此桥在历史上曾为平望镇的制高点和地标。安德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桥南面矗立着小九华寺,二者组合成一幅“桥庙相映”的水乡文化景观。
大运河吴中段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