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的总称,全名西园戒幢律寺,俗称西园,位于苏州阊门外虎丘路西园弄18号,始建于十三世纪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
戒幢律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最开始名为归元寺。
明代嘉靖(1522—1566年)末期,太仆寺卿徐泰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成宅园,名为西园。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西园为寺,并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延请律宗第21代祖师茂林律师住持。寺院从此成为律宗道场,改名戒幢律寺。由于在历史上,寺院曾是著名的园林西园,也依然被称为西园寺,或总称西园戒幢律寺。
清咸丰十年(1860年),戒幢律寺毁于兵事。
清光绪年间,广慧法师重建道场,先后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放生池及安僧设施。
民国十五年(1926年),形成了全寺的建筑规模,并完成了殿堂内部的塑像。
1962年,恢复方丈制,明开法师任戒幢律寺方丈,将传统的传法制改为十方选贤制,使戒幢律寺成为十方丛林。
建筑结构
戒幢律寺总面积4967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建筑布局属于典型的汉化佛教寺院布局形式,按香客礼佛顺序,殿堂沿一条中轴线向纵深展开,空间布局等级森严,对称规整,以程式化的刻板布局方式,以适应静态的宗教活动,渲染宗教庄严神秘的气氛;西区则是为冲淡东区宗教空间的沉闷气氛而另设的游览观赏的活动空间。园林空间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方式,以动为主,增强空间的渗透,连续和流动,力图营造出迥然不同的空间气氛,使游客在开朗活泼的园林空间中进行游览。
戒幢律寺的建筑布局属于汉化佛教寺院布局形式,以殿堂为中心,以中轴线的形式将不同等级和用途的佛堂串联起来,形成秩序和空间递进。其轴线上的建筑节点包括上塘河南侧的入口照壁、山门殿前的花岗石牌坊、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藏经阁、三宝楼。中轴线上的建筑,大雄宝殿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五级台阶配以雕饰栏杆,形成视觉的焦点。
以中轴线为基础向两侧配置,天王殿前东西两侧分别布置钟、鼓楼,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分别是观音殿和罗汉堂。从天王殿至三宝楼之间主体建筑两侧再以院落的方式配置辅助性用房,包括西侧的西园和东侧的方丈室、僧寮房等。而中轴线末端的三宝楼则是近期根据实际需要增建的楼房。整个戒幢律寺布局轴线清晰,秩序明确,由于是属于接近古城市区的地方,地势平坦,也方便进行轴线的规划。
建筑特色
戒幢律寺平面组织上注重空间的开放与收缩,立面上不同建筑的高低起伏,形成远近不同、疏密各异的多维感官环境。
根据寺院建筑序列中明确的中轴线关系不难发现寺院东区的空间节奏感:首先是借助照壁、御赐牌楼及其间的上塘河以及连接河两岸的桥构成的半围合空间将寺院空间从城市空间自然分隔出来,成为整个寺院空间中的第一进开敞院落,即整条轴线的开始,与开阔的入口空间明显不同,牌楼与三门殿之间空间相对局促内向,它的存在更多具有象征意义。
而后的三门殿、天王殿严格居于中心并向前发展轴线,钟、鼓楼位居轴线两侧,形成的院落平整开阔,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寺院的第一个参拜序列。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