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大量北人南移,大大促进了钱塘江流域城镇的发展。唐代以后,南方与北方的生态条件有了相对变化。整个的经济活动重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此外,五胡乱华及金人元人入侵,迫使人民向南逃避。在经济因素之外,又增加了非经济因素,促成中国人口由北向南的长期大迁徙。
两宋时期,钱塘江流域的发展相对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国内外文明一世的地区。其市镇,无论就其经济状况还是社会状况而言,都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城市化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工商业发达的镇市,实际上已初步发展成为与传统州县城市不同的新兴经济都市。市镇的发展和兴盛,对钱塘江流域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在总体上钱塘江流域城市处于缓慢发展和相对停滞的状态,但就当时全国范围来看,流域城市在发展水平上仍保持着一定的领先优势。
文化渊源
钱塘江是吴越分野之地,其中杭州位于钱塘江南北两岸,可称“吴越并载之”。有相关证据表明,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萧山,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吴越文化是钱塘江文化的根基和母体。吴越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特征为钱塘江文化的发展打下深刻烙印。钱塘江文化先天秉承了吴越文化的气质。
在钱塘江流域广大的区域内还分布着良渚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等多个区域文化。他们千姿百态,具有明显山水地域色彩,极富文化特色。作为玉文化的代表的良渚文化历史悠远,其“祥和、图腾”的特点,为其增添了厚重而朴实的色调;南宋文化中的“世俗化、市井化”特色,与江河渡头结合,便有了如七堡茶馆、笕桥老街的风韵;西湖文化“精致、和谐”的特征也融进了钱塘江文化,诞生了《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巨作;运河咿呀的摇撸声与放排人的山歌共鸣。这些无不对钱塘江文化起着有益的补充和借鉴。钱塘江文化继承了良渚文化和南宋文化的特色,在与西湖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共融中又有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更具“大气、开放”的特质。
钱塘江流域名人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钱塘江流域涌现出科学家王充、文学家王国维、历史人物孙权、陈硕真、当代画家叶浅予、作家郁达夫、革命文艺家夏衍等。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尽显钱塘江山水的魅力。历代无数名人游历钱塘江山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弄潮儿一词,本是宋代钱塘江涨潮时,对“浮潮头而戏弄”者的昵称。弄潮儿指的就是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钱江潮闻名天下,弄潮儿勇搏激流、拼搏进取的精神逐步演化出 “弄潮儿”精神。“竞奔不息,永立潮头”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钱塘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