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扶疏
主要景致
(1)瀛洲岛
它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面积约七公顷,其中水面积占60%。岛基是明万历年间钱塘县令聂心汤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岛中湖面被桥堤分割成“田”字形,构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清代又对其进行了扩建,东西连柳堤,南北建曲桥,形成了今天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格局。
(2)我心相印亭
“我心相印”是佛教禅语,大家切不要以为是情侣间俩心相印的意思,原来的意思为:“不须言,彼此意会”,也即通常所说的“心心相印”之意。但话又说回来了,如不是“俩心相印”又何来“不必言说,彼此会意”呢。亭前有石栏,凭栏瞭望,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在眼前,广阔的湖面与远近景色也历历在目。
(3)九狮石
先贤祠之前,九曲桥畔,正面一块大石,名“九狮石”上有九只形态各异的狮子,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很有意趣。两边各有一亭,右面一亭为三角亭,造型别致,名开网亭,取开网放生之意;左面一亭为四角亭,名“亭亭亭”,取明代聂大年诗“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
(4)竹径通幽
过三亭往右,一堵矮墙,墙上4个嵌花漏窗,中间一个月门,将墙后景色遮隔起来,但遮而不断,隔而不绝,透过漏窗,墙外千竿翠竹,自有画意。游人想探个究竟,可自月门步入佳境。因此月门之上清康有为题“竹径通幽”。
(5)先贤祠
游人自湖滨趁船至“小瀛洲”登岸,迎面一座建筑,原是“浙江先贤祠”,奉祀黄宗羲、吕留良、杭世俊等人。
(6)李卫祠
其一,所谓三潭,实际上是3个石塔和其周围水域,石塔建于宋代元四年(公元1089年),每个高2米,分别矗立在水光潋滟的湖面上,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小瀛洲之南的湖面上是湖上赏月的极佳去处,水深若潭,月影幽深。
当年苏轼清理西湖的淤泥时,这里挖掘最深,为了标志水域界限和标示湖中淤泥淤积情况,在此修理石塔。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中空的塔内点上蜡烛,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的绮丽景色。苏轼疏浚西湖之后,在西湖深水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域不得种植菱芡,并显示湖泥淤积情况。现存的三塔是明天启年间重建的,三塔高约2米,分布呈每边62米的等边三角形。62米的由来,中国古代长度计量单位是尺、丈,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0.31米,62米约合20丈或200尺,这样62米就好理解了。
其二,修筑苏堤后,苏轼马上又想到:如何才能使淤泥不再淤积,水草不再滋生?他集中大家的智慧,作了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将岸边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因为种植菱角时必须按时清除水中杂草,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及时清理水草,保证不再淤泥;二来可收取民户的租金,将这笔钱用于西湖的整治维护;三来可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真正是一举三得!
但西湖水面实在太大了!如果有民户在水面随意种植,官府也很难及时监督管理。不过这也难不倒苏轼。为了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苏轼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户在这个水域内种植。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