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工艺,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通过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素有“湘绣甲天下”的美誉。
湘绣是绘画的艺术加工,拥有70余种针法和200多种颜色的绣线,被人们誉为“魔鬼般的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与其他名绣不同的独特风格:主题突出,设色精妙,针法变化多端,绣面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传神。运用笔墨直接作画与绫缎上,并在画面上题诗。
1911年,湘绣一件绣屏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1915年,湘绣绣品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奖。2005年10月,湘绣《长寿鸟》获“中国四大名绣展评”一等奖;同年11月,湘绣《安南绣像》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精品展”刺绣类惟一金奖。2006年5月18日,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沙并不产丝绸。考古发现,湖南的古代蚕桑区在湘江上游的零陵、衡阳地带。唐、宋期间三百多年,这两个地区每年要给统治阶级赋贡纱罗或平绝二万尺。后来由于历代朝庭官家滥伐森林,致使水土流失,使湘南变成了红壤干旱地带,曾经繁荣的蚕桑生产无形中消失。桑蚕的生存“逐水草而居”,一路沿湘江而下,向洞庭湖区发展。至元初,棉花的栽植迅速推广,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区域乃全中国十分重要的丝棉产区。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桑蚕、木、棉基地是湘绣得以大成气候的重要保障。
湘绣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以长沙县为中心,“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自咸丰八年(1858年)至1915年期间,长沙约开设湘绣庄40多家,其中有的绣庄还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设有分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湘绣名家胡莲仙在长沙开设的湘绣庄闻名于世。湖南省宁乡县画家杨世焯也熟谙刺绣、雕刻等手工艺,参与了湘绣的设计,使湘绣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长处,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自20世纪初以来,湘绣屡次获奖,声誉日增。
1909年,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被赞誉为“迹灭针线”。
1911年,湘绣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最优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博览会上又获4块金牌。
20世纪20年代,湘绣艺术家李凯云设计了孙中山先生的湘绣棺罩。20世纪30年代,湘绣艺术家杨佩珍绣制的“罗斯福肖像”,现仍珍藏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小白宫博物馆。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