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学名:Rosa chinensis Jacq.)俗名为月月花、月月红、玫瑰、月季,[1]是蔷薇科蔷薇属植物,被称为“花中皇后”。
月季花性喜温暖、日照充足、空气流通的环境。高1-2米,小枝粗壮,圆柱形,近无毛,有短粗的钩状皮刺,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近无毛。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和甘肃等省的山区,花期4-9月,果期6-11月。花、根、叶均入药;花含挥发油、槲皮苷鞣质、没食子酸、色素等,治月经不调、痛经、痛疖肿毒;叶治跌打损伤;鲜花或叶外用,捣烂敷患处。
月季花的相关作品有刘绘《月季花》。[1]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52个城市将它选为市花,1985年5月月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第五名。
1
物种起源
名称由来
月季花,以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皆能见花而得名,又以其每月近乎开花一次而得名“月月红”“长春花”。[4]
育种演化
育种和品种演化:月季育种和品种演化过程分为三个独立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育种方法相对不同,但以基因的变化为育种的主题,是共同的。三个时期划分如下:
早期(史前-1875年)
近代(1875-1967年)
现代(1967年-至今)
第一个时期持续了约5千年,到1875年,孟德尔发表了他的著名的杂交遗传规律,人们对月季的育种也发展为定向杂交育种。从那时起,大多数月季育种学家从孟德尔遗传规律或者是质量遗传的角度来考虑育种问题,而育种中的数量遗传或是加权遗传行为,在那时还鲜为人知或很少被应用。
第一时期月季育种的轮廓如下:
众多月季种类被收集起来,并且全部种植在一起。
其中只有很少几个种对第二时期月季育种做出了贡献。
种内杂交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新品种只来源于自然授粉。
月季育种工作集中在西欧和美国。
自然进化趋势是从二倍体到四倍体。
形成原始的巨大的基因库。
驯化减少了基因资源。
1875年以前的月季品种是被推测出来的。
第二个时期开始于定向技术的应用,结束于1967年。从1967年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月季中开始应用。该时期持续了90年。
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967年,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月季育种的开端:早期从事园艺工作的人们从野生月季里挑选出优良的种类,并把它们种植在一起,在史前的很早时期,就有几个月季种类或其中已驯化的几个品种种植在中国、波斯、两河流域、埃及、希腊和意大利,这个时期要远远早于公元元年。在古代园艺里,对月季是进行种子繁殖还是无性繁殖不清楚,但是,在500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播种由自然授粉得到的种子,一大批新品种出现了。
品种的驯化和种内杂交杂种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一些不理想的原始类型被抛弃掉,无性繁殖技术得到了发展,驯化的进展加快了。通过旅行家的引入和品种更替,使园艺学家得到了新的基因资源(任何驯化种类其基因变化很小)。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