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常绿灌木,广披针形至倒卵形的叶子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全缘,先端和基部钝形,表面翠绿有光泽。春夏开白色花,顶生或腋生,有短梗,极芳香。浆果卵形,黄色或橙色。除观赏外,其花、果实、叶和根可入药,其具有泻火,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江苏等地,是岳阳市的市花。
栀子花花语是“永恒的爱,一生守候和喜悦”。
1
物种起源
名称由来
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栀子被称为“巵子”,“巵”同“卮”,它的果子像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卮”,因此古人就顺势给它叫“栀子”。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别录》云:“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暴干。”《本草经集注》云:“处处有,亦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本草图经》云:“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纲目》云:“卮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植物名实图考》亦有记载。综上所述形态特征及可以染黄的特点,再参考《本草图经》江陵府栀子、建州栀子等图,古代栀子原植物与今药用商品栀子相符合。
物种变异
本种分布较广,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使其习性、叶的形状及大小、果实的形状及大小等均发生一些变异。其变异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通常称为“山栀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较小;另一类通常称为“水栀子”,果椭圆形或长圆形,较大。据称前者适为药用,后者适为染料用。一些学者亦根据其叶、花、果实等的变异,定为若干变种或变型。
栀子花又名栀子,原产中国。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半阴,怕积水,要求疏松、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
栀子花叶色四季常绿,花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它适用于阶前、池畔和路旁配置,也可有作篱和盆栽观赏,花还可做插花和佩带装饰。栀子植株大多比较低矮,高1.2米,干灰色,小枝绿色。单叶对生或主枝三叶轮生,叶片呈倒卵状长椭圆形,有短柄长514厘米,顶端渐尖稍钝头,叶片革质,表面翠绿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单生枝顶或叶腋,有短梗,白色,大而芳香,花冠高脚碟状,一般呈六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浆果,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黄色或橙色,1室,种子多而扁平,嵌生于肉质胎座上。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