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高达25米,树皮灰白色,分枝平展;掌状复叶,小叶5-7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阔或渐狭,全缘,两面均无毛,托叶小;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花萼杯状,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淡黄色短绢毛,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二面被星状柔毛,但内面较疏;雄蕊管短,花丝较粗,基部粗,向上渐细,花柱长于雄蕊;果长圆形,钝,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柔毛,花期3-4月,果夏季成熟。木棉花生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都有分布,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都有栽培。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药清热除湿,能治菌痢、肠炎、胃痛;根皮祛风湿、理跌打;树皮为滋补药,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经过多;果内绵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制肥皂;木材轻软,可用作蒸笼、箱板、火柴梗、造纸等用;树姿巍峨,可植为园庭观赏树,行道树。
木棉花是广州、高雄、攀枝花、崇左的市花。
命名历史
木棉的拉丁名,国外最早在1954年被提及的为Bombax malabaricum,至2015为止,均较为广泛的在化学成分、药理分析、植物研究等文献中使用,在《中国植物志》中,亦使用此拉丁名;《海南植物志》《广州植物志》等地方植物志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则较多使用Gossampinus malabarica这一拉丁名。英文版《Flora of China》及一些文献则写为Bombax ceiba。依照植物命名规则,木棉的命名应该是唯一的。所以在后来,植物分类学界认为Bombax ceiba才是木棉的标准拉丁名。应用历史
依据史料记载,木棉在中国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南州异物志》记载:“五色斑衣以丝布吉贝木所作……”,吉贝即是木棉的古称之一。宋元之后,随着棉花纺织技术的简化与产量的提高,木棉纺织技术因为过于复杂逐渐被淘汰,仅在中国海南部分黎族聚居区保留了下来。
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白色,幼树的树干通常有圆锥状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状复叶,小叶5-7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16厘米,宽3.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或渐狭,全缘,两面均无毛,羽状侧脉15-17对,上举,其间有1条较细的2级侧脉,网脉极细密,二面微凸起;叶柄长10-20厘米;小叶柄长1.5-4厘米;托叶小。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直径约10厘米;萼杯状,长2-3厘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淡黄色短绢毛,萼齿3-5,半圆形,高1.5厘米,宽2.3厘米,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长8-10厘米,宽3-4厘米,二面被星状柔毛,但内面较疏;雄蕊管短,花丝较粗,基部粗,向上渐细,内轮部分花丝上部分2叉,中间10枚雄蕊较短,不分叉,外轮雄蕊多数,集成5束,每束花丝10枚以上,较长;花柱长于雄蕊。蒴果长圆形,钝,长10-15厘米,粗4.5-5厘米,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柔毛;种子多数,倒卵形,光滑。花期3-4月,果夏季成熟。木棉出种率约20%,种子千粒质量42克左右。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