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树(拉丁学名:Cocos nuciferaL.)别名椰树、可可椰子、古古椰子等。[1]是棕榈目棕榈科椰子属的植物。
椰子树为乔木状,植株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叶柄粗壮,花单性,雌雄同株,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果期主要在秋季。在中国椰子主要产于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台湾及云南南部热带地区。椰子的果肉和椰子水可食用,成熟的椰肉可榨油,椰壳可制成活性炭,椰纤维可制毛刷、地毯等,根可入药。[3]椰汁及椰肉含大量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C、钾、钙、镁等。果**有补虚强壮,益气祛风,消疳杀虫的功效,椰水具有滋补、清暑解渴的功效。
1
物种起源
最早的椰子树源于何处,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南美洲,有人认为是马来群岛,有人认为是非洲。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上的美拉尼亚群岛和新西兰等地的冲积层内发现了100万年前的椰子化石。有资料显示,距今约4000年前,居住在亚洲东南部海岛的人们已种植椰子树。约公元前10世纪后,印度发展成为椰子树的次生起源中心。
椰子树在中国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19世纪末,南洋华侨从国外引进椰子树新品种,在文昌清澜港、三亚藤桥等地栽培,进一步丰富了海南的椰树基因库。
2
形态特征
椰子树为棕榈科椰子属常绿乔木,茎干粗壮直立,高达 30m。椰子树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素有“宝树”之称。未熟胚乳(果肉)可作为热带水果食用;椰子水是一种可口的清凉饮料,除饮用外,还是组织培养的很好的促进剂;成熟的椰肉含脂肪达 70%,可榨油,还可加工成各种糖果、糕点。椰壳可作各种器皿和工艺品,也可制活性炭;椰纤维可制毛刷、地毯、缆绳等。树干可作建筑材料,叶子可盖屋顶或编织,根可入药,因树姿优美,是热带地区美化、绿化环境的重要树种。
椰树主要有绿椰、黄椰和红椰三种,椰子树一般高达25米以上,树干笔直,无枝无蔓,巨大的羽毛状叶片从树梢伸出,撑起一片伞型绿叶羽状全裂,长4-6米,裂片多数,革质,呈线状披针形,长65-10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超过1米。佛焰花序腋生,长1.5-2米,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毫米,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雄蕊6枚;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厘米,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厘米,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成熟的果实卵形或椭球形,外壳厚,富含纤维;内果皮硬,内充满胚乳(由椰肉和椰汁组成),胚很小。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