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社会性质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墓葬的发掘,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有3种不同看法:
一、认为私有制已经确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巩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阶段。
二、认为墓内随葬品悬殊很大,并已出现文字,应是奴隶社会的产生的初级阶段。
三、根据大汶口墓葬材料,认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
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汶口文化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但在早期的后一阶段,母系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大汶口文化中期则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阶段,中期时财富的私有和贫富之间的分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力水平较中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之前所确立的父权制,这时已经逐渐没落,氏族制度也走向了崩溃[7]。
分布范围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其南界不过黄河,向北到达鲁北地区,西界在运河两侧,东至黄海。但 胶东半岛地区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
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的分布范围南、北两界无大变化,但有迹象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开始了向西扩展的趋势。此时,学界对胶东半岛同时期的遗存性质的看法仍有分歧,但居主流的意见认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胶东半岛的文化已“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不同类型”。
在皖北、豫东普遍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在淮阳平粮台、鹿邑栾台、蒙城尉迟寺等都发掘出明确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底层堆积。也就是说,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分布范围已经向西扩展到了淮阳一带。至于豫中地区和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虽然发现了不少包含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甚至是个别大汶口墓葬的遗存,但在整体上并未改变当地的文化性质,因此,这些地区不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只可以说是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所及地区。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