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提出了比较轻重的原则必须是同等体积的,比较高矮的原则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以此类推,比较“礼”与“食”孰轻孰重,不能拿食的重者去比较礼的轻者。
第二章说,想成为尧舜并不难,“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第三章讲孝是发自肺腑的对父母的依恋。
第四章是《孟子》首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老调重弹。
第五章讲送礼不在礼品的贵重,而在心意是否到;如心意不到,收礼者不必与送礼者见面道谢。
第六章,孟子面临功业未立而离去的指责和用贤则“鲁之削也滋甚”的风评,指出,1.“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2.“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我的离去,和孔子相仿佛。
第七章提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并给出了理由。7.14提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故“善战者服上刑”,
第八章因而“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第九章认为“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因为“君不乡道”而臣“富之”“为之强战”,如同“富桀”“辅桀”。
第十章提出,收税远远低于十分之一,将使得文明倒退;收税远远高于十分之一,就如同实行暴政。
十一章说大禹的治水,是“以四海为壑”;而“良臣”白圭的治水,不过是“以邻国为壑”罢了。
十二章讲君子离不开诚信。
十三章讲“好善优于天下”的道理,因为“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十四章讲古之君子要君主如何礼遇他才出仕,共分三等。
十五章就是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不必多介绍了。
十六章说,不屑于教育某人,这态度对某人也算是一种教育。这一部分,除了两三章,大致可归结为:1.如何践行仁义礼智孝悌等等,包括其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2.抨击“五霸”“诸侯”“今之大夫”,抨击助纣为虐的“良将”“良臣”。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有一位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哪个重要?”答道:“礼重要。”“女色和礼哪个重要?”答道:“礼重要。”问道:“如果守礼法找吃的,会饿死;不守礼法找吃的,能找到吃的,那一定要守礼法吗?如果行迎亲礼,得不到妻子;不行迎亲礼,能得到妻子,那一定要行迎亲礼吗?”屋庐子答不上来,第二天去邹国时,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详细翻译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孟子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