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迟到!"他咧嘴一笑,还是那个熟悉的、带着几分痞气的笑容,"刚和校队的小子们打了场球。"
文浮夏夸张地上下打量他:"哇哦,体院伙食不错嘛!"
谢星澜把篮球砸向她,文浮夏灵巧地躲开,四人笑闹着,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阳光下的天台上,四个年轻人互相打量着对方的变化,又欣慰地发现那些最本质的东西从未改变。
"带礼物了吗?"文浮夏突然问,"去年说好的,每次重聚都要带一件代表自己这一年的东西。"
四人围坐在一起,像过去那样形成一个紧密的小圈。谢星澜先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教材——《运动心理学导论》,书页间贴满了彩色标签。
"上学期最难啃的一门课,"他翻开做了密密麻麻笔记的页面,"但多亏了徐慧老师——记得训练营那个心理老师吗?她给我写了推荐信。"
简繁拿出一枚MIT的校徽和一张照片——照片上他和一群不同肤色的学生站在实验室门口,所有人都穿着白大褂,只有简繁依然固执地打着领带。
"国际学生比例37.5%,"他解释道,"社交挑战大于学术挑战。"
文浮夏的礼物是一本手写乐谱和一张CD:"我的第一张原创专辑!音乐治疗专业的作业,但老师说可以拿去正式发行。"她狡黠地眨眨眼,"里面有三首歌的歌词是墨墨的诗改编的,版权费回头分你。"
轮到肖墨墨时,她拿出了一本校刊——师范大学文学社的年度选集,目录页有她的名字和两首诗的标题。
"我...我开始写长篇小说了,"她轻声说,"关于一个女孩和她的四个朋友..."
谢星澜突然站起来,用力揉了揉她的头发:"我们的墨墨要当作家了!"
四人分享着这一年的故事——谢星澜和父亲的关系改善,开始定期一起看球赛;文浮夏如何在音乐与医学之间找到平衡;简繁适应异国文化的艰辛与收获;肖墨墨照顾母亲的同时坚持写作的日日夜夜。
"对了,你们去看黄老师了吗?"肖墨墨突然问。
其他三人摇头。谢星澜看了看表:"现在去?她应该在办公室。"
四人轻车熟路地穿过走廊,就像一年前他们还是高中生时那样。黄丽文老师的办公室门关着,但透过玻璃窗能看到她正在批改作业。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更多痕迹,依然是那个一丝不苟的发髻,那副严肃的眼镜。
谢星澜敲了敲门。黄老师抬头,看到四人站在门口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恢复了平静:"进来吧。"
办公室的布置几乎没变,就连窗台上那盆绿植都还在老位置。唯一不同的是,墙上多了一张照片——去年毕业典礼上,黄丽文和四人小组的合影。
"校庆日快乐,老师。"文浮夏笑嘻嘻地说,"我们如约回来了。"
黄丽文推了推眼镜:"大学怎么样?"
四人七嘴八舌地汇报近况,黄老师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当肖墨墨提到她的小说创意时,黄丽文的嘴角微微上扬:"苏雪知道吗?"
"知道,"肖墨墨点头,"她说...很像她年轻时想写的故事。"
黄丽文拉开抽屉——那个曾经放着"特别关注名单"的抽屉,取出四份文件:"今年的评估。"
四人惊讶地接过。文件里是对他们大学第一年表现的分析和建议,基于他们偶尔发给黄老师的邮件和朋友圈动态整理而成。
"老师..."谢星澜翻看着针对他运动心理学学习的建议列表,"您真的...一直关注着我们?"
"教师的职责不止于课堂。"黄丽文简短地说,然后指了指门外,"现在,如果你们不介意,我还有个'星星小组'要指导。"
"星星小组?"四人异口同声地问。
在学校的那些件小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