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里加的船队穿过北海,驶入温暖的大西洋时,刚果河畔的新星城正迎来第一次丰收。八班班长赵丰站在梯田边,看着刚果农夫抱着玉米棒欢呼——三个月前播下的种子,长出了比美洲本土还饱满的玉米,一株能结三个棒,足够一家人吃两天。“这得归功于五班的堆肥技术,”他对身边的刚果农妇玛莎说,“把牲畜粪便和雨林落叶堆在一起发酵,肥力是普通土的五倍。”
城里的分工越来越细。九班的秦越带着石匠和铁匠,在城中心筑起了“齿轮广场”——地面用红砂岩铺出齿轮啮合的图案,广场中央是一座高高的钟楼,里面的机械钟(秦越用硬木和黄铜造的)每天敲响三次,提醒人们作息。钟楼旁边是五班的“琉璃工坊”,赵磊带领工匠们造出了透明的玻璃窗(嵌在议会厅和医院的墙上),还有能聚光点火的凸透镜(帮八班在阴雨天给种子育苗)。
七班的陆沉则把防御工事扩展到了城外。神机营的士兵带着刚果武士,在雨林边缘挖了三道壕沟,沟里种满了带刺的藤蔓,沟底埋着九班造的触发式铁夹子(踩到就会弹起,夹住脚踝)。“奥斯曼人、葡萄牙人,谁想来抢地盘,先问问这些夹子和弩箭答应不答应,”陆沉拍着新造的弩炮(五班用刚果赤铁矿炼的钢做炮管,射程比葡萄牙火炮远两百步),“等沈舟的耐寒麦种种上,就算雨季断了粮道,我们也饿不着。”
最热闹的是“万国市场”。北边的摊位上,犹太医生在用五班造的玻璃体温计给病人量体温;南边的刚果人用象牙换九班的锯子;阿拉伯工匠在教当地人用蒸馏法提炼棕榈油(能做肥皂,也能当灯油);十班的史籽雪带着斯诺家族的水手,把从欧洲换来的布匹、火药堆得像小山,旁边的黑板上写着交换规则(用玉米、象牙、木材按比例兑换),由三班的林夏和刚果长老共同监督。
这天傍晚,里加的船队终于驶入了刚果河。当沈舟带着二班的人登上新星城的码头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沈舟带来的耐寒麦种被赵丰小心翼翼地收进防潮的陶罐;冷凝取水管的图纸被秦越贴在工坊的墙上;而二班同学演示的“隔温冰窖”原理,让负责储存玉米的刚果人恍然大悟——他们立刻在城外挖了三个冰窖(用河底的淤泥和锯末做隔热层),把收获的玉米穗吊在里面,哪怕雨季高温也不会发霉。
“还差最后一个班了。”周明哲站在议会厅的露台上,看着广场上各班级同学互相交流的身影——二班的人在给九班讲如何在低温下锻造铁器,五班的人在向二班请教冰窖的通风设计,七班的士兵则围着沈舟,想把冷凝水管改造成弩箭的冷却装置(连续发射后弩臂会发烫,用水管降温能提高射速)。
刘嘉诚拿着刚收到的信(由汉萨同盟的商船从印度捎来),信纸边缘还沾着香料的味道:“‘深海之锚’的人说,六班可能在莫桑比克,被当地的斯瓦希里城邦收留了,他们改良了织机,能织出比印度棉布更结实的布料。”
“那我们就去莫桑比克。”张伊万望着刚果河汇入大西洋的方向,夕阳把河水染成了金红色,“等找到六班,九个班就齐了。到时候,新星城的钟声要让整个非洲都听见。”
广场中央的钟楼突然敲响了,黄铜钟锤撞击的声音穿过雨林,传到远处的河面上。正在卸货的水手、交易的商人、耕作的农夫都停下了手里的活,抬头望向钟楼。那里,新中州的蓝底星旗正迎着晚风飘扬,旗面上的九道光环(现在该叫九道了)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沈舟突然指着钟楼说:“我给钟楼加个新功能吧——用二班的冷凝水管和九班的齿轮,做个报时的喷泉。每到整点,钟声一响,喷泉就喷出清水,既能报时,又能给广场降降温。”
新全年级穿越大航海时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