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这天,研究中心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全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标准印记”。云南寄来的是刻着普洱茶发酵曲线的竹筒,黑龙江送来的是冻土层里取出的传感器外壳,台湾省的代表则带来了一枚融合闽南语语音模块的芯片。这些物件被拼成一幅立体地图,挂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折射出的光斑在地面连成细密的网络。
林辰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秦岭-淮河”虚拟线。“你们看,”他对围拢的技术员说,“这条线南北的供暖标准差异23%,但通过‘气候补偿算法’,两边的智慧供暖系统能自动适配。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既保持各自的弹性,又能让血液顺畅流转。”
苏婉清正在隔壁实验室测试新研发的“标准翻译器”。她把一套德国的工业传感器接入系统,屏幕上立刻弹出对应的中国标准参数,连单位都自动完成了“摄氏度-华氏度”“千克-磅”的换算。“这是给中欧班列做的,”她指着跳动的数据流,“以前因为标准不互通,集装箱要在边境拆箱重检,现在通过这套系统,能提前六小时完成合规校验,通关效率提高50%。”
展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标准拍卖会”正在进行。各地代表带来的,是基于基础标准衍生的“特色方案”。云溪县的“葡萄霜冻预警模型”被新疆兵团拍走,他们要用到棉花种植上;南州港的“潮汐适配调度法”,被浙江舟山港买去做渔港改造。“这不是商业交易,”王书记举着拍下的“山地光伏倾角算法”解释,“是让好经验能顺着标准的脉络流动。”
中午吃饭时,李大姐带来个新徒弟——她的孙女,正在读农业大学的智慧农业专业。小姑娘拿着最新的终端,给大家演示自己设计的“果树生长日记”功能:“系统会根据爷爷的种植习惯,自动生成带方言注解的操作指南。”她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李大姐用方言念叨“葡萄该掐尖了”,终端立刻弹出对应的标准操作动画。
陈曦风风火火地冲进食堂,手里挥舞着一份文件。“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他把文件拍在桌上,“他们要把咱们的‘积木式标准’纳入全球小农数字化指南。特别提到了云溪的‘农户信用分’,说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小农贷款难的问题。”他翻到附件,里面有张照片:非洲农民正用改造过的终端给木薯称重,设备外壳上贴着用当地语言写的“标准使用须知”。
下午的跨国视频会议上,东南亚某国的农业部长提出困惑:“我们的农民习惯用传统农具,智慧设备会不会让他们丢了饭碗?”
苏婉清点开一组对比数据:“您看这组数据,云溪县在推广智慧农业后,传统农具的使用率反而提高了17%。”她调出李大姐用传统修枝剪配合传感器工作的视频,“我们在标准里加了‘传统技艺保留模块’,比如葡萄疏花,系统会先按标准算出最佳数量,再教农民用祖传的手法去操作,让老手艺能借着新技术传下去。”
会议结束时,对方突然请求连线李大姐。镜头里,老太太正在果园里给葡萄绑枝,孙女举着终端跟她视频。“俺们村的老把式,现在都成了‘标准指导员’,”李大姐擦着汗笑,“城里来的技术员,还得听俺讲哪棵葡萄树的脾气。”非洲农民看着屏幕里的场景,忽然鼓起掌来。
傍晚,林辰和苏婉清沿着护城河散步。雪刚化的河岸有些泥泞,智慧路灯根据他们的步速自动调节亮度,连脚下的石板路都嵌着微光传感器,能照亮积水的坑洼。“你发现没有,”苏婉清忽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社区服务中心,“那里的智慧终端,最近多了‘代际教学’功能。老人教年轻人认野菜,年轻人教老人用健康监测,标准成了连接的纽带。”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