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清晨总是带着露水的湿润,研究中心的天文观测台上,一架射电望远镜正对着火星的方向。屏幕上跳动的光谱数据里,夹杂着来自“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最新土壤分析——含铁量21.3%,酸碱度pH值8.7,这些数字正被逐一输入“星际农业标准”的数据库。
“看这里,”年轻的天文技术员指着一条波动曲线,“火星赤道地区的昼夜温差,和地球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68%的相似度。”他调出沙漠种植基地的历史数据,两条曲线在屏幕上慢慢重叠,像两串跨越光年的脚印。
林辰的终端突然震动,是来自东非示范园的视频请求。画面里,李大姐的老朋友——那位学会用终端检测芒果成熟度的非洲大叔,正举着一个奇怪的装置。“这是用你们的‘标准零件’拼的,”他对着镜头比划,“把抗旱模块和太阳能板连起来,我们的芒果园也能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存水了。”背景里,几个孩子举着画满星星的纸板,上面用中文写着“我们的芒果要种到月亮上”。
苏婉清正在整理一份特殊的“星际包裹清单”。“这是十五个国家联合提交的作物基因样本,”她滑动着终端屏幕,“挪威的耐寒小麦、巴西的抗旱咖啡、印度的耐盐碱水稻……每个样本都附带了当地的‘标准生长日志’。”清单最下方,有一行备注:“建议优先携带云溪葡萄的抗旱变异基因——其在模拟火星土壤中的发芽率,比对照组高出19%。”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全球标准网络的覆盖图又添了新颜色。紫色的线条从地球出发,沿着霍曼转移轨道的计算路径延伸向火星,沿途标注着关键节点:近地空间站培育舱、月球基地试验田、火星着陆点模拟区。“这些参数都是活的,”陈曦调出一组动态数据,“就像给种子装了指南针,到了新环境会自己找方向。”
老教授们的实验室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对话”。他们把非洲的抗旱基因序列,输入模拟的火星大气环境模型,屏幕上立刻生成了一组新的适配方案。“你们发现没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指着基因链的某个片段,“这段序列在地球低纬度地区是沉睡的,到了高辐射环境反而会激活——生命自己就在做标准调整。”
小姑娘抱着一个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模型冲进来说:“爷爷,法国的酿酒师说,他们的葡萄藤在空间站长了三厘米!”模型上缠着彩色的电线,分别代表不同的标准参数:红色是光照时长,蓝色是水分含量,黄色是土壤养分,这些线最终在顶端汇成一颗闪亮的星星。
无人机此刻正飞越科罗拉多大峡谷,传感器捕捉到的岩层数据,正实时传向月球基地的模拟舱。“看,”技术员小张放大画面,峡谷岩壁的纹路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结构,在系统算法里呈现出惊人的数学相似性,“就像地球在给月亮写回信。”
林辰站在巨大的地球仪旁,指尖划过那些已经相连的节点。从青州的葡萄园到东非的芒果园,从亚马逊的雨林到南极的科考站,再到延伸向深空的虚拟线条,这些脉络正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苏婉清递过来一杯用太空培育的大麦冲泡的茶,茶汤里映着窗外的云影,像极了屏幕上旋转的地球。
“收到月球基地的消息,”陈曦突然喊道,“他们用我们的‘积木式标准’,成功培育出第一株开花的拟南芥,花瓣比地球上的多了一道纹路——像是自然生成的校准线。”
屏幕上,月球车正小心翼翼地采集着植物样本,旁边放着一面小小的旗帜,上面印着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标志,和十五个参与国的国旗。旗帜旁边,是一枚云溪葡萄形状的徽章,在月面的阳光下闪着微光。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