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晨光刚漫过研究中心的穹顶,无人机群就开始了新一天的巡航。它们组成的光轨比往日更明亮,轨迹上的每个节点都悬浮着微小的全息投影:云溪葡萄园的土壤剖面、火星种植舱的环境参数、半人马座的光谱波形,像一串被光串联起来的记忆碎片。林辰站在碑林旁,看着光轨在石碑上投下流动的影子,那些影子与晶体里年轮的纹路重叠时,竟拼出了一组完整的坐标——指向半人马座某片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行星带。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宇宙农业时钟”的底座多了一层透明的储液槽,里面盛着从三十七个国家收集的水样:云溪的河水、非洲的雨水、火星极地冰盖的融水、甚至还有模拟的半人马座星云中的液态甲烷。这些水样在槽内形成环形的对流,流动速度恰好与各自星球的引力加速度成正比。“水是最好的信使,”老教授用玻璃棒搅动水流,不同水样的交界处泛起彩色的光带,“它们在替我们练习跨星球的拥抱。”
苏婉清带着“星际农业词典”的语音版芯片来到光轨下方。芯片的发声装置是用云溪葡萄藤的纤维和火星金属粉末混合制成的,播放地球语言时带着木质的温润,切换成星际通用编码时则透出金属的冷冽。她将芯片插入无人机的接口,光轨的波动频率立刻与语音节奏同步,全球各地的终端都收到了这段特殊的广播:“以水为证,以光为约,所有的生长都将被尊重。”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二代新增了“光轨导航”功能,此刻正指引着她在碑林的光带间穿梭。徽章投影出的路线图上,每个光轨节点都标注着对应的作物收获期:青州葡萄的采摘日、非洲芒果的成熟周、太空拟南芥的开花时,所有日期都以73周期为基准换算成了统一的“宇宙历”。“你看这里,”她指着光轨与银杏树枝交汇的点,“明年的今天,火星的芒果树会和地球的同时结果呢。”
陈曦团队研发的“光轨存储器”首次投入使用。这种用透明晶体制成的装置,能将作物生长的影像数据编码进光轨的波动里,理论上可以在宇宙中传播百万年。首批存储的内容,是全球农民对着镜头说的一句话:中国李大姐的“葡萄熟了要喊邻居来尝”,非洲大叔的“土地不会骗认真的人”,法国酿酒师的“好酒记得每滴雨的味道”。这些声音被光轨带着,沿着古丝绸之路的方向,向宇宙深处扩散。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搭建的“光轨酒窖”成了最特别的景观。酒窖的穹顶是透明的,光轨从穹顶穿过,在橡木桶上投下流动的光斑。这些光斑的温度会随光轨频率变化,精准控制着酒的发酵过程:白天模拟地球的日照温度,夜晚切换成火星的低温环境,让酒液在两种星球的气候里“修炼”。“这酒啊,”李大姐抚摸着桶身,“喝的时候能尝出地球的太阳和火星的风。”
非洲芒果园的农民们,正用特制的棱镜捕捉光轨的能量。棱镜将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束,照射在芒果树上:红色光束促进糖分积累,蓝色光束加快成熟速度,绿色光束则能增强果树的抗逆性。他们发现,当七种颜色的光束按照73的比例混合时,芒果的产量会提高三成。“这是星星在教我们种果树呢,”一位老人举着棱镜,光束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流淌,像镀了一层金。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种子火箭”传来了突破性的消息:它携带的“标准种子”在途经那颗有液态水的行星时,外壳的光感涂层自动记录下了当地的水质数据,传输回地球后,与云溪河水的成分比对相似度高达61%。更令人激动的是,种子内部的基因序列在光轨的照射下,自发激活了一组新的片段——那是适应未知星球环境的预备基因。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