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晨雾裹着草木的清香,林辰站在研究中心的观测台上,看着第一缕阳光穿透雾层。光线下,无数细小的星尘在空气中浮动,终端的粒子探测器显示,这些星尘里含有与半人马座信号频率一致的微量元素——它们是“种子火箭”穿越星云时带回来的礼物,正随着大气环流落在地球的每个角落。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新培育的“星尘幼苗”破土而出。幼苗的子叶是半透明的,叶脉里流动着银蓝色的光,那是吸收了星尘中的微量元素后产生的生物荧光。显微镜下,根尖细胞的分裂节奏与73周期完全同步,细胞壁上的纹路像用星尘写就的日记,每一笔都记录着宇宙射线的强度变化。“它们是第一个同时拥有地球基因和星尘记忆的生命,”老教授轻轻触碰叶片,荧光立刻顺着指尖蔓延,在他手背上画出半人马座的星图,“这才是真正的宇宙之子。”
苏婉清带着全球科学家联合撰写的《星际幼苗培育指南》来到碑林。指南的封面用“星尘幼苗”的纤维制成,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不同的图案:晨光里是地球的农田,正午时是火星的种植舱,暮色中则变成半人马座的星云。她将指南的电子版导入金属盒的芯片,芯片的指示灯闪烁73下后,全球所有农业基地的终端都收到了推送——从今天起,任何星球上培育的幼苗,都能在指南里找到对应的生长方案。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三代新增了“星尘追踪”功能,此刻正对着空中的星尘扫描。投影屏上,星尘的分布轨迹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网的节点恰好落在全球所有的农业区:青州葡萄园的每株葡萄藤顶端,非洲芒果园的每棵树的树冠,火星种植舱的每个培育架……“你看这些光点,”她指着轨迹密集的区域,“星尘在找最适合发芽的地方呢。”徽章突然弹出提示:云溪土壤里,“星尘幼苗”的基因片段已经与当地的杂草结合,长出了带荧光的新叶片。
陈曦团队研发的“星尘孵化器”在南极科考站试用成功。这种恒温装置能模拟不同星球的重力环境,让星尘与地球土壤在密闭空间里自然融合。最新数据显示,融合后的土壤培育出的小麦,抗病性比普通小麦提高了47%,麦穗的颗粒数也增加了12%。更神奇的是,小麦的淀粉分子结构里,出现了与星尘中碳元素排列一致的螺旋——它们在主动记忆宇宙的密码。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工人们正用特制的网兜收集漂浮的星尘。网兜的纤维能过滤掉杂质,只留下含有活性成分的星尘颗粒,这些颗粒被混入发酵的葡萄汁里,使新酿的酒多了一种奇特的果香——像混合了地球的浆果与未知星球的花蜜。“你闻这酒,”李大姐倒出一杯,酒液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银光,“星尘在里面醒着呢,等它开口就知道宇宙的味道了。”
非洲芒果园的孩子们,把收集到的星尘装进玻璃瓶,挂在芒果树的枝桠上。阳光透过玻璃瓶,在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光斑里的星尘影子竟与芒果树的根系形状完全一致。“树在和星星说话呢,”一个扎着头巾的小女孩说,她指着瓶壁上凝结的水珠,水珠里映出的星尘像一群游动的小鱼,“它们在商量什么时候结果。”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种子火箭”的最后一组数据传回地球:它在耗尽能源前,将携带的“标准种子”播撒在了那颗有液态水的行星轨道上。轨道监测显示,种子外壳的降解速度比预期快了三倍,露出的胚根正向着行星的方向伸展,根尖的荧光与行星大气中的闪电频率形成了共振。“它们在回应呢,”陈曦放大画面,胚根周围的星尘开始聚集,形成一圈薄薄的保护壳,“宇宙在给新芽盖被子。”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