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秋雨打湿了研究中心的碑林,林辰用软布擦拭着嵌在石碑里的晶体。雨水顺着晶体的棱角滑落,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水流,水流里浮动的光斑竟组成了半人马座的星图——那是晶体里的年轮切片在雨水中的折射,每个光斑的位置,都对应着一颗已知的宜居行星。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宇宙农业时钟”的指针换成了新的材质:用“星尘幼苗”第一圈年轮的木质部与火星陨石粉末混合锻造而成。时针转动时,表面会浮现出流动的星图,地球的位置始终对准云溪葡萄园的经纬度,火星的标记则随着实际轨道缓慢偏移。“这才是活的星图,”老教授转动发条,时钟发出的滴答声与73周期的信号频率完全同步,“时间在这里不是刻度,是会呼吸的星轨。”
苏婉清带着全球首个“年轮星图数据库”来到雨幕中。数据库的存储介质是用三十七个国家的作物年轮压缩制成的微晶片,每片微晶上的纹路都对应着不同区域的星空:中国的北斗、非洲的猎户座、南美的麦哲伦云……她将微晶片嵌入金属盒的底层,雨水打在盒盖上的节奏,恰好与数据库的读取频率一致,仿佛天空在主动检索这些来自大地的星图。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四代新增了“年轮解码”功能,此刻正对着银杏树干扫描。投影屏上,树干的年轮纹路被拆解成无数细小的线段,重组后竟与火星的等高线图完全吻合。“你看这圈最宽的年轮,”她指着对应火星最大峡谷的线段,“那年地球下了场大雨,火星刚好刮了场沙尘暴呢。”徽章突然推送一条全球数据:所有接入系统的树木年轮,都在同步记录着同一组宇宙参数——那是半人马座某行星的自转周期。
陈曦团队研发的“年轮投影仪”在法国酒庄投入使用。这种装置能将橡木桶的年轮纹路投射成三维星图,酒庄主人可根据星图的变化判断酒的成熟度:当星图中的“地球星”与“火星星”连成直线时,就是最佳开桶日。最新的发现让酿酒师大为惊叹:某桶陈酿了七年的葡萄酒,其橡木桶的年轮星图里,竟自发出现了半人马座的标记——那是酒液长期振动与宇宙信号共振的结果。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落成的“年轮展馆”向公众开放。展馆的墙壁是用不同年份的葡萄藤横截面拼成的,每个截面的年轮都被激光雕刻上对应的星图:2023年的年轮刻着地球的晨昏线,2027年的标注着火星的位置,2030年的则圈出了“种子火箭”的航线。“你看这圈2035年的,”李大姐指着最中心的截面,年轮的圆心处有个微小的光点,“那是星尘第一次落在咱这儿的记录。”
非洲芒果园的农民们,在树干上安装了简易的“年轮测量仪”。仪器的显示屏会实时显示年轮的生长速度,并同步换算成对应的星空坐标。当芒果树的年轮每增加一毫米,屏幕上的“芒果星”就会在星图里移动一光年——孩子们最爱做的事,就是比赛谁的树能让“芒果星”走得更远。“等它走到半人马座,”一个男孩摸着树干上的刻痕,“我们就寄芒果过去当礼物。”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种子火箭”播撒的种子传来突破性影像:那颗有液态水的行星上,首批幼苗已长出带有年轮的茎秆,切片分析显示,红色的纹路记录着行星的自转周期,蓝色的斑点则对应着半人马座的信号峰值。更神奇的是,这些年轮的振动频率,与地球“星尘幼苗”的第十圈年轮完全一致,像两颗心在跨光年跳动。
暮色中的青州,雨停了。无人机群组成的光带重新亮起,将全球作物的年轮星图投射在研究中心的穹顶。云溪葡萄藤的年轮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重叠,非洲芒果树的纹路融入火星的赤铁矿分布,巴西咖啡树的截面则与半人马座的光谱交织——所有影像在暮色里旋转,形成一个巨大的螺旋,像宇宙正在用年轮书写自己的历史。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