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首次交锋
第12章:庙内的“皮司令战略”
第1节:夜校的“课”
五岳庙的油灯被风晃得明明灭灭,将二十多个农民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像一群攥紧拳头的剪影。赵山河刚摸到庙门,就听见李百晓的声音撞在梁上,带着股劈开黑暗的狠劲:“这个‘亩’字,左边是田,右边是久——咱的地,得守得长久!”
他缩在门后,看见李百晓正用柴刀在泥地上划字,刀锋劈开土块的“咔嚓”声,混着农民们粗重的呼吸。最前排的王二柱攥着锄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爹王老汉上周为引开日军军犬,牺牲在玉米地里。
“鬼子抢一亩,咱就少一口粮。”李百晓的柴刀重重砸在“亩”字上,火星溅到前排老汉的草鞋上,“但皮司令说了,保住粮食,就是保住枪杆子!”他突然提高声调,尾音在庙里荡开,惊得供桌上的签筒“哗啦”作响。
赵山河的目光猛地被香案下的阴影拽住——那里露出半截步枪的木托,枪身裹着麻袋,却掩不住金属的冷光。是三八式,枪托上还有个浅浅的刻痕,像朵被踩扁的五角星——是皮司令部队的标记,老兵们总在枪上刻这记号,说“枪认人,人认枪”。
“李师傅,”一个扎围裙的汉子突然站起来,手里的镰刀在灯影里闪着光,“啥时候动手?俺婆娘被鬼子抓去修炮楼,至今没回来……”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按住,却仍梗着脖子喊:“俺不怕死!”
李百晓往香案后挪了挪,故意用身子挡住那截步枪:“等信号。”他摸出个粗瓷碗,往地上一摔,“这碗碎了,就像鬼子的骨头——咱夜校的课,不光教认字,还教咋把碎骨头拼起来!”瓷片飞溅的脆响里,有人悄悄往墙角的柴堆后摸,那里藏着磨亮的梭镖。
赵山河闻到空气中飘着的不止是油灯味,还有玉米饼的焦香——是春杏偷偷送来的,饼里夹着盐,咬起来能尝到汗的咸味。他想起皮司令将军在根据地说的:“农民的愤怒,比炮弹更有力量。”此刻看着这群攥紧农具的汉子,才懂这话的分量。
“赵先生?”春杏突然从供桌后探出头,辫梢的红头绳扫过赵山河的手背,“俺叔说你来了。”她往香案下努了努嘴,“那枪是去年皮司令的队伍留下的,说‘等用得上时,就不是农具了’。”
李百晓突然将柴刀往地上一插:“今晚的课就到这。”他往庙门瞥了眼,“各回各家,把‘功课’备好。”农民们陆续起身,经过香案时都往阴影里看一眼,脚步比来时沉了些,像揣了块烧红的铁。
赵山河等最后一个人离开,才走到香案前。李百晓掀开麻袋,步枪完整地露出来,枪栓上的油布还带着根据地特有的桐油味。“这是给黑石关准备的。”李百晓的手指划过枪口,“皮司令说,打伏击时,锄头能砸鬼子,枪能打军官——两样都得有。”
庙外突然传来日军岗楼的梆子声,三短两长,是换岗的信号。赵山河摸着步枪的木托,突然明白这夜校的“课”从来不是认字,是教一群农民,如何把锄头变成武器,把愤怒变成子弹。
第2节:密道的来历
巩县烽火抗日之豫西铁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