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屯成了"省级乡村文化示范村"的消息是县文旅局挂横幅挂出来的。红底黄字的横幅挂在老槐树最高处,风一吹,"示"字的最后一捺拖得老长,像根歪脖子油条。
赵村长套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李寡妇说这是"文化衫"),站在村委会门口数奖牌——"示范村""网红村""盲盒文化发源地",足有七八块,把墙都快挂满了。他摸着下巴直乐:"小帅!明儿个咱把村委会改成'牛家屯文化中心'!再挂块'天下第一土味村'的牌匾!"
刘三叔蹲在腌菜坛前,鼻尖沾着红曲米,正往小陶罐里装"惊喜款"腌黄瓜——他偷偷往罐底塞了把野菊花,说是"文化彩蛋"。听见动静,他探出头:"村长!奖牌挂多了压房梁!我那屋梁都晃当了!"
牛大壮把菊花鸡关进竹笼,鸡翅膀上绑着小纸条:"抽中本鸡毛,送你个金蛋!"(金蛋是煮熟的鸡蛋,染成金色)。老母鸡扑棱着翅膀啄他的手:"咯咯咯!你当我是财神爷?"
李寡妇守着姜茶摊,面前摆着二十个大陶瓮。她舀姜茶的动作比平时快三倍,手腕上的银镯子撞得叮当响:"游客同志!这姜茶是今早四点熬的!加了三勺蜂蜜!"有个姑娘喝了一口,皱着眉头:"阿姨!这茶比我爸的白酒还冲!"李寡妇嘿嘿笑:"冲好啊!驱寒!"
阿秀坐在竹席上教编头绳,面前堆着成山的野菊和棉线。她手把手教游客:"绕三圈,压两股,再系个蝴蝶结!"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编得歪歪扭扭,急得直挠头:"姑娘!我手笨!"阿秀笑着拍他手背:"手笨才实在!编歪了,戴起来更有味道!"
我蹲在盲盒堆前贴标签(正规便签纸,赵村长非说"要有仪式感"),林小夏举着相机拍:"小帅!给这个盲盒拍张特写!里面装的是刘师傅的腌黄瓜!"
我刚要拍,突然"啪嗒"一声——赵村长的铜钱串断了,铜钱"骨碌碌"滚进盲盒堆。游客们哄笑着抢铜钱,有个小孩举着枚铜钱喊:"妈妈!我捡到古董了!"
"那是...那是我的传家宝!"赵村长扑过去抢,结果被人群挤得踉跄,一头撞在腌菜坛上。坛口的红布"唰"地滑下来,露出底下贴的"乾隆通宝"(假的,刘三叔去年伪造的)。
"我的坛子!"刘三叔尖叫,"这可是'明代古坛'!"他扑过去护坛子,结果踩翻了李寡妇的姜茶瓮——姜茶"哗啦啦"流了一地,混着泥水流进了盲盒堆。
"哎呦!我的姜茶!"李寡妇蹲在地上擦,"这是我熬了半宿的!"
"哭啥!"牛大壮抄起扫帚,"把姜茶拌进泥里,能当'泥姜茶'卖!"他捡起块泥,蘸了点姜茶,塞给游客,"尝尝!这叫'大地的味道'!"
游客嚼着泥块,眼睛瞪得溜圆:"嗯...有股子泥土香!"
林小夏举着相机狂拍:"太有创意了!这叫'沉浸式土味体验'!"
赵村长从人堆里钻出来,脸上沾着红曲米,活像长了满脸麻子。他清了清嗓子:"游客同志!这叫'意外惊喜'!您买的不是盲盒,是'牛家屯的烟火气'!"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突突突"的响声——是邻村的拖拉机,拉着一车"仿冒盲盒"开过来。带头的是邻村村长王老五,举着个大喇叭喊:"牛家屯的盲盒算啥!咱村的'乡村豪华盲盒'!里面有海景房体验券、进口巧克力、...(压低声音)还有真金白银!"
游客们立刻围了过去,七嘴八舌喊:"我们要金子!不要酸黄瓜!"
刘三叔急得直跺脚:"我的腌黄瓜!我的秘方!"他扑过去拽王老五的裤腿,"你不能抢生意!我这坛子是明代...(突然卡壳)是我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牛大壮把菊花鸡往王老五怀里一塞:"你抱走!它下金蛋!"老母鸡扑棱着翅膀啄王老五的脸,对方抱着头跑,拖拉机"突突"开走了。
牛家屯奇幻村务手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