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佛教文化
南朝梁,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讲经说法,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到同泰寺舍身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蟒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由于皇帝的尊崇,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同泰寺与台城(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
自梁以后,历经隋、唐、宋、元各朝代,虽钟鼓香灯不泛声焰,然而规模卑隘,远非昔时能比。
明时香火鼎盛。据传皇后马娘娘及各大臣眷属也常来鸡鸣寺敬香,并为此特开凿了一条进香河,直至山门、鸡鸣寺由此名声大振,四方威名。[4]
明永乐年初,朱棣为迎西藏僧哈立麻大宝法王,在山下建施食台,每年遣官谕祭,延请僧人在此超度亡灵,结坛施食,后人称“施食台”,又名“志公台”。[3]
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
1867年(同治六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了纪念好友及学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在鸡鸣寺殿后面建楼一座,取当年杨锐反复吟诵的杜甫名诗:“君臣上论兵,将帅暖燕苏。朗咏六公篇,夏来豁蒙楼。”亲取楼名为豁蒙楼。并书为匾额。
从明清以来古鸡鸣寺逐步形成为香火道场。一直续到解放后。
1985年,鸡鸣寺重新对外开放,自开放以来,鸡鸣寺沟通了与港台以及海外佛教界的联系,常有佛教使团访问鸡鸣寺,交流佛教文化,增进彼此了解。
1999年底,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释宏满被聘为该寺方丈。
古鸡鸣寺已经香火道场逐步转为尼众学修道场,般若庙为对外宣传佛教教义阵地,寺内尼众佛学院为江苏首创,对进寺信众提高文明敬香。
2003年11月6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尼众部在鸡鸣寺开办(全省第一所尼众佛学院)。中级,学制2年。同年,莲华法师兼任盐城大丰刘庄净土安老院院长。
2005年3月17日,开办佛学沙龙。9月,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尼众部改名“江苏尼众佛学院”,开设本科班和研究生班。本科班,学制4年;研究生班,学制3年。[3]
2008年元月13、14日,尼众佛学院学僧授沙弥尼戒。4月6日至11日,鸡鸣寺尼众佛学院5位学僧赴北京参加讲经交流会,4位获奖,1位得优秀奖。4月27日,市佛协在鸡鸣寺举办讲经会,同时举办“江苏指墨画展”。5月16日,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5万元、被子200条(折人民币9000元)、并为灾区人民诵经祈福。6月6日,举办第二次端午诗会。7月18日,在鸡鸣寺举办江浦狮子岭兜率寺圆霖老和尚追思书画展。9月13日,“江苏作家书画联谊会”在鸡鸣寺成立。10月18日,中国部长将军书画院老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裴周玉和赵荣璧一行访问古鸡鸣寺。12月19日,基督教“金陵协和神学院”本四班学生访问鸡鸣寺尼众佛学院,23日鸡鸣寺尼众佛学院本四班学僧访问金陵协和神学院。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