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桥
智慧桥位于戒幢律寺南,连接西园弄和枫桥路。智慧桥与福德桥同时修建,结构完全对称。整桥修建时间不久,整桥踏面平整,栏杆构件无损坏。桥身上字迹清晰。
御赐牌楼
御赐牌楼位于戒幢律寺正门外,福德桥和智慧桥前。四柱三间五楼非冲天样式。四柱挺立,均为石质柱下有埋头,前后有夹榫坚固非凡。四柱隔成三门,中门高阔左右边门较低窄。上部为木枋楼,皆以单额枋上置平板枋,承斗拱托楼顶。正中置明楼,形状为单檐庑殿顶,并设一敞开的风门。左、右为边楼,三楼楼顶戗角,翘起来高过屋脊。中门横额写“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中门石柱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佛日增辉重开阊阖”;下联为“宗风振律大启丛林”。正中最上方明楼上竖额写着“震国戒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慧老和尚五十岁时亲自到北京恭请《龙藏》(佛教《大藏经》的一种),光绪皇帝敕赐“紫衣沙门,震国戒幢”,这就是匾额的来源。
御赐牌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经历多次修缮,保存完好。除了柱子有些破损以外,整体结构完整,各块匾额字迹清晰,牌楼上的小木构件重新油漆过,没有出现掉漆情况。
山门殿
山门殿为寺院入口,位于寺院南侧。五间三进,庑殿顶。明间间宽4米,其他四间间宽3.2米。山门为寺院的外门,由三扇门并列组成。龙吻正脊,戗脊上布3个瓦质戗脊兽,飞檐翘角,前椽悬铃,呈钟型,内系铜珠。山门正上方是“戒幢律寺”匾额,两边的楹联为:“一水设双桥广度群生登觉岸,三风垂百世严持净戒证菩提”,山门内另有“宗风真脉”匾额。山门前立有一对石狮。门前4级台阶,踏面0.33米,踢面0.17米。山门殿次间为售票窗口,殿旁附属建筑风格与山门殿统一,用于出口或者其他办公人员工作用。
山门殿与钟鼓楼在同时期修复,维护情况良好。殿门有少量开裂、油漆掉色等情况。殿内梁架等木作均重新用深红色油漆粉刷。台阶因长期使用,部分踢面有损坏、缺失情况。
天王殿
天王殿位于钟鼓楼和大雄宝殿之间,是寺庙供奉四大天王之处。殿堂黄墙黛瓦、气势恢宏,坐北朝南,为重檐歇山建筑,顶势平坦,飞檐翘角,庄重肃穆。明间设有踏步。殿内供有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四大天王等。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之后,两殿之间古木参天,殿前香樟、银杏树龄都超百年。庭院香花桥下的“香积池”,与放生池相通。香花桥梯段宽1.8米,4级台阶,桥面平台面积3.2平方米。香积池周围由栏杆保护。
大殿之前是露台,露台高0.8米,台周栏石浮雕云纹,栏杆望柱,柱头雕作复瓣仰莲,栏杆高0.82米,加柱头总长1.2米。露台正中有花岗石座,铁铸“万年宝鼎”屹立其上。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面阔七楹进深五间,明间开间5.8米,梢间开间5米,重檐歇山顶,龙吻正脊,戗脊上布3个瓦质戗脊兽,飞檐翘角,前椽悬铃,呈钟型,内系铜珠。大雄宝殿内部为穿斗式构架,梁枋均施苏式彩绘,典雅富丽。檐枋悬有“西乾应迹”匾额。每间四开门,门宽1.1米,门槛高0.35米。
入殿迎面是三尊高大的佛像,在三佛背面的后壁,是一组影壁群塑,宽铺三间,上齐殿顶。东、西两壁塑二十诸天金身立像。大殿中还有柱楹联和檐枋匾额作为殿堂装饰,多为佛家传道之理。
大雄宝殿兴建于清光绪年间,到了近代,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江南名刹,在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时,维修了大雄宝殿。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