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中国佛教古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灵隐寺的书画“宝贝”不少,有敦煌石室藏唐人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这是灵隐寺所藏经卷中最古的一件,从经卷上的文字记录来看,它来自于上世纪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敦煌藏经洞;有明代董其昌所书《金刚经》册页,此本册页原是云栖寺的藏品,后归灵隐寺所有;有9幅明代水陆画,其中的两幅题有“崇祯十三年”款;有22幅明代菩提叶《庄严三宝图》;还有明代弘治四年金书《佛顶心大陀罗尼经》、董建中《花鸟图》、贯休《十六罗汉图》,还有乾隆行楷书“雅宜清致”、康有为书法、吴昌硕书法绘画、马一浮书法、李叔同书法、章太炎书法、潘天寿绘画、谢稚柳书画、沙孟海书法、谭建丞书法、绘画等以及大量拓片等弥足珍贵的作品。浙江灵隐寺的石塔和经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初年。[3]相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
南北朝
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灵隐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
北周武帝年间(561年-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此次法难称为北周武帝灭佛。这次法难对北方寺院打击很大,南方寺院稍好。有些胆小的僧人,风闻法难之声,便悄悄溜走,还俗的还俗,隐居的隐居,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恢复佛教,派僧人慧诞法师来杭弘扬佛法。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
唐
唐大历六年(771)整修,会昌年间寺毁。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寺庙内的钟声冷冷清清,烟火熄灭。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