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
吴越王钱缪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字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二百余间,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吴越王钱弘从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祇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
北宋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赐名"景德灵隐禅寺"。
天圣八年(1030年),因灵隐寺斋僧施粥的需要,将位于杭州、秀州(今嘉兴)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余亩,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
景祐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制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
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
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入藏。宋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圣地。
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和孝宗时常到灵隐寺进香,闲暇之际,挥洒翰墨。宋理宗把显亲禅寺原有的大雄宝殿改名为“觉皇殿”,另外赐书“妙庄严域”四字。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亲临灵隐,宣慧远奏对,又赐号“瞎堂禅师”,改法堂名为“直指堂”,又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
元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宋理宗赐号的"觉皇殿"蠹朽倾颓,重修,历时四年,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尽管住持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仅建了方丈室与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
明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把灵隐寺住持见心来复召京说法,轰动朝野,四众归敬。明太祖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授以金褴袈裟,并命他撰"正心"、"崇本"、"观道"、"敬贤"四箴。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