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竺寺位于白云峰下,由上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山上产茶,名为“宝云”与下竺,“香林“并称佳品。故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之句。白云峰右下双桧婆娑,寺僧常在树下盘膝养神。峰称“双桧峰”,岩称“双桧岩”(即百丈岩)。山上岩穴甚多,古时常有虎豹出没。树木森森,花草烂漫,朝融夕凝,以致泉脉众多。古寺前后左右有大悲泉、梦泉、蜥蜴泉、冽泉、孙公泉水、幻应井、示现井等,坐禅井等,其中乳宝泉水“悬乳如脂”,其峰遂名“乳实峰”。古寺院后有成片古桂飘香,故称“天香岩”。寺前白云峰馀脉,其冈如琴,故称“琴冈”,冈上修竹成林,宋时在中印峰、白云峰间名优土成冈,取“愚公移山”之意,命名“愚冈”。古人赞上天竺景色称:“万竹参霄,碧荫数里,寂然空谷,惟闻泉声。”为古杭城又一名胜区。后晋天福初(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芦修行,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据志书称: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皖。至后汉干佑年间(945-950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为此,后入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由于上天竺以观音灵验相专,历代帝王都信奉观音,“凡郡中旱劳,必请入城”。故《七修类稿》称:“杭上天竺广大灵感之号由宋世所加”。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和元佑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两度守杭,因杭城多灾,开仓廪,浚水利,但“三吴之灾,连岁不稔”,苏轼曾自责“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希望能“念斯民无辜而受悯”,担扰,难免饥殍,将有流离之惧”,表达了爱民忧灾之情。仳后,明清两代帝王也因袭南宋先制经常至上天竺“祈晴”、“祈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饿民,于是蜂拥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状泥土充饿,从此江南一带遇有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