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拉丁学名:Pinus)别称:常绿树,松科松属植物。
松树全世界有80多种,我国有22种10变种。松树枝轮生,每年生一节或数节,冬芽显著,芽鳞多数。芽鳞、鳞叶(原生叶)、雄蕊、苞鳞、珠鳞及种鳞均螺旋状排列。鳞叶单生,幼时线形,绿色,随后逐渐退化成褐色;雌雄同株,球花单性。球果2年成熟,熟时种鳞张开,颜色由绿、紫色逐渐转变为黄色、浅褐色或暗褐色。松树耐寒,自然生长的松树的生态环境一般在山区,而且多在阴坡长得好,不耐热和干旱。松针是松树药用的代表部位,味苦、无毒、药性温和,松针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1994年8月的一个寻常周末,澳大利亚国家公园职工戴维德·诺波尔在蓝山地区徒步,行至偏僻的峡谷处时,发现了状似松树的古老巨树(后被植物学家命名为乌莱米松)。好奇心驱使他折下古树的一个枝桠,交给悉尼皇家植物园做科学鉴定,鉴定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些高约40米,底周长约3米,有着泡沫状褐蜡树皮的松树,属于6500万年至2亿年以前生长在澳洲的珍稀树种。人们曾以为它们和恐龙一样,早已从这个星球上灭绝了,但事实却是,乌莱米松不仅尚存,松叶特征还与某些侏罗纪时期遗留的植物化石完全吻合。松树,早已融入城市街道与乡村自然背景,看似稀松平常,来自恐龙时代的乌莱米松却似乎提醒了人类——那些无声矗立的树木才是脚下土地的长居者。
更准确地说,作为裸子植物代表的松树,起源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三叠纪时期(约2.5亿年前至2亿年前),甚至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早。三叠纪的地球气候温暖干燥,一望无际的海洋包围着连成一整片的古陆,靠近海洋的地区草木繁盛,在湿润海风无法抵达的大陆中部,诸如松树这样耐旱的针叶林也逐渐茂密。松树强大的抗旱性来自上亿年前就进化出来的应对结构:狭窄的针叶角质层发达,包裹着保存水分的厚壁组织。和阔叶树种相比,松树的生理结构更能防止缺水带来的伤害,因此能长期生长在多石、浅土的干旱环境里。
松树诞生的三叠纪本就是一个动荡的纪元,经历了多次生物灭绝、众多火山爆发、全球快速降温升温、超大陆形成等大规模事件,许多生物物种没能熬过这些灭绝事件,然而松树却一次次在逆境中找到求生之道。到了三叠纪晚期,随着气候由干热向温湿过渡,裸子植物里的苏铁、麻藤、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成为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而爬行动物里的王者——恐龙,和生活在恐龙阴影下的人类祖先——哺乳动物,也在这时登场。
侏罗纪(约2亿年前至1.45亿年前)这个地质时期介于三叠纪和白垩纪(约1.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之间,期间称霸地球的动物毫无疑问是恐龙,而称霸地球的植物则非裸子植物莫属,它们覆盖了陆地的大部分植被,其中的一些还成为食草恐龙的食物。然而到了白垩纪时,裸子植物的霸主地位被新诞生的被子植物深深撼动了。
裸子植物得名于其种子裸露在外,没有果皮的包裹和保护,一旦被动物吃进肚子里即能被轻松消化;裸子植物无花无果,用于繁衍的球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以松树为例,它的松塔长在针叶顶端,并不像苹果和梨子那样藏在果肉下的果核里。相比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更进化出了精巧的叶、花和果,以及比裸子植物多出几个数量级的种子。被耀眼花果吸引而来的动物和昆虫在一顿授粉、饱餐以后,再去别处排泄出无法消化的种子,移动行迹无意中帮被子植物扩大了地盘范围。所以在这场对决中,裸子植物输得很彻底,恐龙时代曾经称霸地球的裸子植物被新进化的被子植物夺走了家园,出走到一些只有它们能应对的极寒地区。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