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人是出色的匠人,会制作各种有用的陶器。在半坡社会中,陶器的使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制作技术上也已经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在半坡时代的后期,半坡人逐渐以慢轮修整器口器形,使器形更加规整。半坡人的陶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具,他们已经制作出了做饭用的陶甑。这种陶甑与蒸锅在原理上并无区别。
半坡人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从出土的陶器上,我们还看到,他们有了抽象的刻画符号。陶器太单调了,于是他们在上面印一些类似麻袋或粗布的纹路。他们具备了原始的数列和多边形的概念;他们制作了最古老的乐器陶埙,闲暇时来上一曲。彩陶上画着游动的鱼,奔驰的鹿,这是渔猎的写照;陶器外壁有图案逼真的抽象画,笔划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的作用,这就是工艺品了;他们还在陶器上刻画上自己崇拜的图案,例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或族徽。所有这些,在6000年后,都成为文物重见天日。
初步的“纺织”已经在进行,天冷的时候,大家穿着麻线般粗的纤维御寒;天热时,我们的先民们更多的是光着黝黑的脊梁,把蓬乱的头发用精心磨制的骨笄别在头上。
原始部落的大家庭生活是温馨的,也是时刻受到外界威胁的。野兽、自然灾害以及大大小小的其他灾祸,时刻威胁着半坡人的生活。为了抵御野兽和灾害,半坡人修建了大型的防御工事——围绕半坡村落的大围沟。这个大围沟宽7-8米,深5-6米,底径1-3米,全长300多米。沟的内沿高出外沿约1米多,靠居住区的沟壁坡度很大,外壁则接近陡直。这显然是挖沟时有意为之的。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大围沟中去;而遇到有野兽袭击或外族侵袭时,大围沟便成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这堪称后世城壕的先驱。
大围沟,起初应是为了防御敌人进攻、野兽侵袭、洪水泛滥等重大灾难或灾害而修建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和氏族矛盾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防御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在这样强烈的保卫家园的意识支配下,后来的人们更是不断创新,围沟渐渐地被高大的夯土城壕所取代。再往后,人们就地挖土,既筑了墙又建成了壕沟,并在壕沟里注水,形成护城河,从而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防御体系。大围沟让半坡人有了远离外部危险世界的安全感。对此,至今无法解释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没有运输工具,只有简单石制和骨制挖掘工具的半坡时期,是如何完成的?有人计算了一下,整个大围沟的废土量,放到今天,用能拉3立方米土的卡车去运输,也需要来回3600多趟。
半坡人是否和其他部落发生过战争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问题。也许,村落和村落、氏族和氏族之间也会争夺猎物,也会有矛盾和冲突。
大围沟的北面是墓葬区,这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墓中死者一般都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在半坡人的丧葬习俗中,对儿童的丧葬习惯十分特别。半坡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考古学称之为瓮棺葬,从而形成了半坡人的一大特色。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儿童死亡率是很高的。儿童夭折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孩子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儿童瓮棺共有73个。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