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反山遗址。反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偏西部的中心地区,其东南就是著名的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基址,其余都是低洼的农田。反山的海拔高度约10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出地表约4米。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深挖洞”的高潮中,当地村民曾在反山南部挖了两个小型防空洞,其中偏西的一个出土了不少石器、玉器等,另一防空洞距反山最重要的大墓——反山12号墓南端仅50厘米。1985年,原长命乡(现属瓶窑镇)一企业的厂址选中了反山,厂区北围墙建在反山顶部北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得知这一信息后,于1986年5月8日正式进驻考古工地,次日便开始了考古发掘。
塘山遗址

塘山遗址
良渚文化时期的“西险大塘”——塘山遗址。塘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西北侧,是一条东西向的土垣,全长约6.5公里,宽度约在5卜70米,高约3-5米不等。从1996年底到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塘山卢村段和猫耳弄段进行了多次试掘。1996年底首先在卢村段进行了试掘,在30平方米的探沟内发现了玉器残件和石质加工工具。1997年4-6月,义在卢村和猫耳弄段进行试掘。卢村段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探明良渚文化堆积被战国层叠压,在良渚文化层堆积内出土了100多件石质制玉工具、玉料和玉器半成品,清理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座。
3
主要展览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间有圆孔,外周有饰纹。《周礼》中记载玉琮是祭地之器。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故玉琮被列入中国传统的玉礼器“六器”之一。
良渚文化玉琮出现最晚,但数量最多,器型最大,形式多样,几乎每件都有纹饰,制作极为精美,为迄今所知新石器时代玉琮中形式最全、工艺最精湛的作品。此外玉串饰组合也很丰富,造型新颖别致。一般由玉管串成,玉璜为坠,上饰神徽图案,显然是高等级的装饰品,其主人应是氏族的首领或贵族,还有一种奇特的玉冠状器,形似神人纹头上的羽冠,下端有榫和穿孔,有的饰神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通高31cm,大端边长7.5×7.5cm,小端边长6.5×6.4cm。
玉琮本青绿色,玉料斑驳,后沁为黑褐色和暗红色。以12节简化的人面纹为饰,每节均以棱为中心,刻饰简化的神人纹,冠、嘴均简化,大多眼纹已模糊不清。玉琮两端对钻孔,呈明显的喇叭口状,管钻穿孔。在大端射口中间部分雕琢一符号。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后世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认为璧和琮象征着天圆地方,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
刻有符号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为玉璧与玉琮,但数量不多。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原始宗教有某种联系。故宫博物院藏品。纹,也应属于图腾或宗教意义的礼器。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