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物理创新大赛的准备比省赛更加紧张。周一清晨,陆锦熙抱着一摞参考资料推开实验室门时,发现路临深已经在那里了,面前摊开着几本厚重的专业书籍。
"你通宵了?"陆锦熙放下资料,注意到路临深眼下的青黑和桌上空了的咖啡杯。
路临深摇摇头,声音有些沙哑:"只到三点。发现模型有个漏洞。"
陆锦熙走到他身边,低头查看笔记。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过程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但他能看出路临深的专注和疲惫。他轻轻按住对方正要继续写字的手:"休息一下。全国赛还有两周呢。"
路临深的手指在陆锦熙掌心下微微颤抖,但没有抽回:"时间...不够。量子隧穿部分需要重新推导。"
"那也先吃早餐。"陆锦熙从包里拿出一个保温盒,"食堂的肉包子,你上次说能接受的那种。"
路临深眨了眨眼,似乎没想到陆锦熙会记得这种细节。他接过包子,小口咬了一下:"谢谢。"
陆锦熙微笑,开始整理自己带来的资料。自从省赛结束后,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比朋友更亲密,却又尚未明确界定。路临深开始允许更多的小触碰,偶尔甚至会主动靠近;而陆锦熙则学会了读懂那些细微的表情变化,理解沉默背后的含义。
"对了,"陆锦熙翻开一本期刊,"江老师说今天会有一位物理系的学姐来指导我们,她在量子测量领域发表过论文。"
路临深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不需要。我们的模型已经..."
"我知道你的理论很完善。"陆锦熙温和地打断他,"但多一个视角没坏处,对吧?而且..."他犹豫了一下,"全国赛的评委很看重学术传承,有大学生指导会加分。"
路临深盯着包子看了几秒,最终点了点头:"只谈技术。不涉及...社交评价。"
"当然。"陆锦熙松了口气。他知道路临深做出这个让步有多不容易。
上午十点,实验室门被敲响。一位扎着高马尾、穿着利落西装的女生走了进来,自信得像是已经拥有了整个实验室。
"你们好,我是物理系大四的苏芮。"她的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一圈,最后落在陆锦熙身上,"你就是陆锦熙吧?江老师经常提起你。"
陆锦熙站起来握手:"学姐好,这位是我的搭档路临深,理论模型的主要设计者。"
苏芮向路临深点了点头,但很快又转向陆锦熙:"你们的项目简介我看过了,量子隧穿效应的应用很有创意。不过实验部分可能需要一些调整。"
接下来的半小时,苏芮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她的建议,几乎全部是针对陆锦熙说的。路临深坐在一旁,手指开始无意识地敲击桌面——不是平常那种有规律的节奏,而是杂乱无章的轻叩。
陆锦熙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悄悄递过去一个询问的眼神。路临深摇摇头,继续低头写笔记,但嘴角绷得比平时更紧。
"这个数据采集方法太传统了。"苏芮指着他们的实验流程说,"我在实验室用的是改良版,效率能提高40%。陆学弟,要不要去物理楼看看实际演示?"
陆锦熙犹豫地看向路临深:"临深,你觉得呢?"
路临深的声音异常平静:"你们去。我继续...推导。"
苏芮似乎对这个安排很满意:"太好了,正好我也有些关于比赛答辩的建议想单独和你交流。"她意有所指地补充,"团队合作很重要,但有时候...核心成员需要更全面的能力。"
路临深的手指突然停在半空,眼神变得锐利。陆锦熙立刻明白了苏芮的言外之意——她认为路临深是团队的"短板"。
青春交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