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秋雨敲打着公寓窗户。路临深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三台显示器——一台显示着复杂的量子算法,一台是与陆锦熙的视频通话界面,还有一台实时更新着北京的时间和天气。
"实验又卡住了?"路临深问道,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是陆锦熙熟悉的心率频率。
视频那头的陆锦熙揉了揉太阳穴,实验室的白炽灯在他脸上投下疲惫的阴影:"嗯,数据采集总是出现莫名其妙的噪声。如果是你在,肯定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路临深微微皱眉。三个月没见,陆锦熙的眼圈明显变深了,下巴也比分别时尖了些。他调出陆锦熙刚刚发送的数据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试试把采样频率降到原来的0.78倍。噪声可能来自电源谐波。"
陆锦熙眼前一亮,立刻在键盘上输入命令:"天,你怎么总是知道答案?"
"经验公式。"路临深嘴角微微上扬,"第37次遇到类似问题。"
这是他们分别后的第98天。按照路临深制定的"跨洋关系维持计划",他们每天至少视频通话一次,时差由路临深精确计算,确保在陆锦熙睡前和起床后都能联系上。路临深甚至将公寓的背景墙改造成了星空投影,每次视频时都会调成与北京同步的夜空。
"对了,"陆锦熙突然想起什么,"下周的学术研讨会准备得怎样了?"
路临深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PPT完成度93.5%。但...社交环节仍具挑战性。"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参加大型学术会议,没有陆锦熙在身边充当社交缓冲。过去三个月,他被迫学会独自应对各种社交场合——从实验室组会到公寓楼里的邻居寒暄。虽然进步显著,但大型聚会仍是他的噩梦。
"你会做得很好的。"陆锦熙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记得我们的暗号?如果压力太大,就摸摸吊坠。"
路临深低头看了看胸前的银色星系吊坠——与陆锦熙那枚是一对。这个简单的动作已经成了他的镇定剂。
"嗯。"他轻声回应,"你今天...戴袖扣了吗?"
陆锦熙笑着展示自己的袖口,那对双星系统袖扣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每天都戴。实验室的人都说我被你'标记'了。"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直到陆锦熙那边的天色渐亮。挂断前,路临深突然说:"我计算过了。距离我们重聚还有287天。但考虑到项目进度和假期安排...可能缩短至263天。"
这个精确的数字让陆锦熙心头一热。路临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漫长的等待变成了可量化的倒计时。
"263天。"陆锦熙重复道,指尖轻触屏幕上路临深的脸,"很快的。"
屏幕暗下去后,路临深转向窗外。波士顿的夜空没有北京的灯光污染,星辰格外清晰。他找到织女星的方向,想象着此刻陆锦熙或许也在仰望同一颗星星。
第二天清晨,路临深比平时早一小时到达实验室。安德森教授的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他需要调试一批新到的设备。正当他专注地校准仪器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你就是路远教授的儿子吧?"
路临深转身,看到一个陌生的亚裔男子站在门口。他强迫自己保持眼神接触:"是的。请问您是?"
"陈志明,新来的博士后。"男子走近,好奇地打量着路临深的实验装置,"听说你十五岁就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
路临深的手指在身侧微微蜷缩。这种开场白他太熟悉了——人们总是先看到"路远教授的儿子"或"天才少年",而不是他本人。过去,陆锦熙总会及时介入,引导话题走向更舒适的领域。但现在,他必须独自应对。
青春交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