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玻璃门反射着晨光,路临深站在门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星系吊坠。虽然已经回国三周,但每次踏入这栋熟悉的教学楼,他仍会感到一丝微妙的违和感——就像一套严密的算法被移植到了不兼容的系统里。
"发什么呆呢?"陆锦熙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晨跑后的轻快。他自然地牵起路临深的手,指尖在对方掌心轻轻一挠——这是他们重逢后新开发的小暗号,意思是"我在这里"。
路临深的手指立刻回握了一下:"实验室布局变动了17.3%。"
陆锦熙笑了:"就换了两个通风柜的位置你都能发现?不愧是..."他突然顿住,意识到自己差点又说出"不愧是天才"这样的标签。
"是习惯问题。"路临深认真地说,"MIT的通风系统噪音频率在45-50分贝之间,这里的达到62分贝。"
陆锦熙捏了捏他的手:"慢慢来。你离开一年,总需要时间重新适应。"
走进实验室,几个研究生抬头打招呼。路临深点头回应,身体却不自觉地往陆锦熙身后躲了躲。过去一年独自应对社交的经验,在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似乎失效了。
"路师兄,"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走过来,"能请教您关于量子退相干的问题吗?您去年那篇论文..."
路临深的身体明显僵硬了。陆锦熙立刻介入:"晓雯,临深刚回来还在倒时差。要不先发邮件给他?"
女生了然地点点头离开了。路临深松了口气,小声说:"谢谢。社交协议...需要重新加载。"
陆锦熙把他拉到角落的座位:"今天上午组会,王教授可能会问你这年的研究进展。需要我陪你吗?"
路临深摇摇头:"必须...自己面对。"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份详尽的PPT,"准备充分度98.6%。"
组会开始后,陆锦熙坐在后排,目光始终没离开过路临深。当路临深流畅地讲解他在MIT开发的量子算法时,陆锦熙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但随后王教授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他立刻注意到路临深的手指开始轻轻敲击讲台——这是焦虑的信号。
"路同学,"王教授推了推眼镜,"你的理论很精彩,但国内实验条件有限,这些西方的前沿方法恐怕..."
路临深停顿了几秒,突然转头看向后排的陆锦熙。两人目光相接的瞬间,陆锦熙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教授,"路临深转回头,声音变得坚定,"我正与陆锦熙合作开发适配国内设备的简化算法。初步模拟显示,效率可达到原版的83.7%。"
这个意外的回答让王教授眼前一亮。会议结束后,他特意留下两人,讨论起合作的可能性。
"你们俩配合倒是默契,"王教授笑着说,"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什么。"
走出会议室,路临深长舒一口气:"社交表现评分?"
陆锦熙竖起大拇指:"满分!尤其是最后那段即兴发挥。"
"不是即兴。"路临深认真地说,"昨晚模拟了27种可能的问题和回答。你点头确认了最优解。"
陆锦熙心头一热。原来路临深早已为各种可能做好准备,而自己那个小小的点头,竟成了他决策的关键。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动人。
午后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窗户洒进来,两人肩并肩坐在实验台前调试设备。路临深专注地校准仪器,陆锦熙则记录数据,偶尔交换一个眼神或简短的术语,就能明白对方的需求。
"他们简直像共享一个大脑,"晓雯小声对同伴说,"太神奇了。"
同伴笑道:"这叫量子纠缠态吧?"
路临深听到了这些议论,手指停顿了一下。他转向陆锦熙:"我们...看起来很奇怪吗?"
青春交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