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祭神大会,众神游街,赐福于凡。天师虽未飞升,然敕令所至,福泽凡间,保世安宁,妖邪避退,于情于理,皆合天道。
昔时,天师初立门户,开宗立派,实乃天数。曾一梦,遇白衣仙者点化,赐三宝:双剑斩妖,一印镇邪,一符箓通神。
天师自幼天赋异禀,《道德经》过目成诵,于天地大道早有感悟。及长,于医、礼、武、乐、文、易、天文地理诸科,皆有涉猎,且见解独到,非寻常人可比。
后创道教,立五斗米道,广济众生。功成之日,羽化飞升,位列仙班。升仙前,将三宝传于后人,嘱曰:“祖祖辈辈,凡得此宝者,皆可承天师之名,精研道业,造福世间。”
后世弟子感其恩德,尊为“祖天师”,立庙供奉,香火绵延不绝。其教义心法,从不轻传,多托梦示之,唯愿弟子承其志,以造福苍生为念,不敢有丝毫懈怠。
后世信徒益众,然“正一门”虽看似自由无束,却绝不容许秽语伤人、目无尊长。
后代弟子入道,首重人品。凡心性卑劣、行事乖张者,一经查实,即刻逐出师门,永禁踏足龙虎山半步。
门中弟子,每日诵经不辍,勤做科仪,皆以护佑苍生为己任。其行善积德之事,渐渐传为美谈。
天帝闻之,感其赤诚,颔首曰:“心怀苍生者,日后飞升,皆可位列仙班。”
故正一门虽戒律严明,却因这份对苍生的担当,引得四方敬仰,香火愈发鼎盛。
妖魔横行之日,生灵涂炭,天师于云端托梦于弟子,令其下界除妖,护佑世人。
弟子领命下山,途中山君忽现身。此虎未曾伤人,反倒助世人震慑群妖,与弟子同护苍生。
山君于龙虎山现形,又在妖魔肆虐之际威震四方。事后弟子回想,天师得道飞升时,曾有金丹化龙虎之象,故此地得名“龙虎山”,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细思之下,方知此虎乃天师座下护法神兽,后留于凡间龙虎山中,遂又得“镇山神兽”之名。其能通达阴阳,往来仙凡两界,自在无碍。
自此,龙虎山既有正一弟子弘道,又有镇山神兽护持,妖魔闻风丧胆,百姓得以安身。
自此后,凡世之民皆虔心奉神。盖因曾受其泽,蒙其赐福,故敬信之心油然而生,世代不替。
昔时妖氛横荡,生民惶惶,赖天师敕令、山君护持,方得复归安宁。这份庇佑,如甘霖润田,似暖阳破雾,刻入众生骨髓。是以每逢朔望,百姓皆备香烛,于祠前叩拜,所求非独一己之私,更念护世之德。
所谓“敬神者,非畏其威,乃感其恩”。神之赐福,不在金银珠玉,而在朗朗乾坤、生生不息。凡民奉祀,亦是将这份感恩藏于香火,传于岁月,让护世之念,与天地同存。
天师于经卷中常言:修行者当清心寡欲,敬神事神,丝毫不可懈怠。
若有违者,必遭天谴,罚其服役,而后坠入无间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盖因修行之道,本为顺天应人,心不清则神不宁,敬不诚则道不彰。天师垂训,非为苛责,实乃护持弟子不堕歧途——心若染尘,便易为妖邪所趁;不敬神明,何谈承天道、济苍生?
故经卷所载,字字如戒尺,悬于修行者心头,时时警醒:大道无形,唯诚与净可通之。
虐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