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鼓满了风,在朝鲜半岛与九州岛之间蔚蓝的海面上划开一道白浪。李兆铭带来的朝鲜伙伴们很快融入了“动绘屋”的节奏。木匠朴大叔带着小治叮叮当当地加固船舱,甚至用剩余的硬木做了几个小巧的、带滑轨的木匣子,专门用来存放珍贵的“动绘”成品,防止受潮。“像画框,但能滑开看。”朴大叔比划着,脸上是工匠特有的满足神情。懂汉字的书生金先生则成了张婷的得力助手,他用娟秀的汉字在每套“动绘”的角落标注关键动作,如“装药”、“扬帆”、“避礁”,让画面信息更加清晰,深受那些识字的商人喜爱。
海上的日子并非总是风平浪静。接近九州西岸时,一场毫无预兆的暴风雨席卷而来。狂风撕扯着新换的帆布,巨浪像墨色的山峦般压向小小的关船。船身剧烈地颠簸,装着画具的木匣滑脱了固定,颜料罐滚落,珍贵的和纸被咸涩的海水浸湿了一角。
“稳住舵!平助!”陈阳在风雨中嘶喊,自己则扑向那些散落的画纸。王玥和阿雪紧紧抱住主桅杆,脸色煞白。李兆铭带来的朝鲜渔民老姜却异常沉着,他光着脚板,像钉在甲板上一样,用粗犷的朝鲜语指挥着同伴收帆、调整船头角度,对抗着风浪的蛮力。他的声音穿透风雨,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笃定。
混乱中,张婷没有去抢救画具,反而抓起一块被海浪打湿的木板和一根烧焦的木炭。她在剧烈摇晃的船板上,就着昏黄的船舱灯光,飞快地勾勒。线条歪斜颤抖,却清晰无比:第一幅是船被巨浪高高抛起,第二幅是船头艰难地劈入浪谷,第三幅是老姜指挥收帆的姿态,第四幅是所有人合力固定物资……她画得飞快,炭笔在湿木板上摩擦出沙沙的声响,像在记录一场生死时速的分镜。
“看!像这样!”风雨稍歇的间隙,张婷举起木板,对着惊魂未定的众人,尤其是几个脸色发青的朝鲜商人,快速翻动着那几幅炭笔画。简陋的画面在快速翻动下,竟清晰地“演”出了他们刚刚经历的惊险和应对的关键动作!恐惧在直观的“动绘”演示中渐渐化为了理解和后怕的释然。老姜看着画里自己指挥的身影,黝黑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腼腆又自豪的笑容,竖起大拇指:“动绘,好!”
这场风暴,让原本因语言和文化还有些隔阂的两队人,真正拧成了一股绳。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而“动绘”再次成为跨越一切障碍的桥梁。
几天后,当泉州港繁忙的轮廓终于出现在海平线上时,所有人都涌上了甲板。这里比肥前国更加喧嚣,码头上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高大的中式福船,船身绘着狰狞的兽头;几艘挂着奇异旗帜的西洋帆船,桅杆高耸入云;还有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关船和朝鲜板屋船。空气中混杂着鱼腥、香料、桐油和汗水的复杂气味,人声鼎沸,各种语言交织。
他们刚在码头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泊好船,一个穿着绸缎长衫、头戴瓜皮帽的中年男人就带着两个伙计迎了上来。他目光精明,一眼就看到了船上挂着的、画着简单航海图的“动绘”样品和朴大叔新做的滑轨木匣。
“几位客人,远道而来,辛苦辛苦!”男人操着一口带着闽南口音的官话,笑容可掬地拱手,“鄙姓郑,是这码头‘万通商行’的掌柜。看诸位这船,这器物,还有这……奇特的画,”他指了指张婷手中那套记录风暴的炭笔“动绘”,“想必是有些新奇货色?可有兴趣与鄙行合作?”
新全年级穿越大航海时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