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瑾瑜在前线,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带着将士们,凭借着后方不断补充的物资、兵力,身旁有楚墨等猛将,一次次打退敌军的进攻。每一场战斗胜利后,他都会朝着京城的方向,默默致谢,感谢后方那些聪慧厉害、肯为家国奉献的人们。他知道,只要后方稳固,前线有楚墨等同袍,就有无限的可能,而他,定要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到那个有苏清瑶、有众多亲友等待的地方,让大楚的百姓都能安心生活,让这段后方支援、前线奋战的传奇,成为大楚历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篇章,铭记每一个为了家国而努力、而拼搏、而奉献的身影,无论他们身处后方还是前线,都是大楚的英雄,都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边疆的寒冬来临,后勤支援的难度也陡然增加。粮草运输因大雪道路难行,药材中的御寒之物需求大增。苏清瑶心急如焚,她一方面组织贵妇们给前线赶制棉衣,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将士的牵挂;另一方面,与紫菱商量调整物资调配,优先保障前线的御寒物资。叶雪晴更是骑上快马,奔赴周边城镇,寻找能补充的粮草与药材,哪怕风雪吹打在脸上生疼,她也未曾停下脚步。谢雨微则发动更多百姓,收集家中的旧棉衣、棉被,洗净缝补后送往支援队。
前线楚墨与萧瑾瑜一同,在寒冬中加固工事,带着将士们凿冰取水、踏雪巡防,即便手脚冻伤,也未曾退缩,用热血护着边疆,盼着后方物资快些抵达,让将士们能多些御寒之物。
许翰宇在朝堂,为了给前线争取更多的御寒物资拨款,与那些怕花钱的大臣激烈争辩。他拿出前线传来的将士受冻的书信,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诸位大人,看看这些将士们的遭遇,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守护边疆,咱们若连这点御寒物资都不给足,良心何安?” 他的坚持,终于让朝廷下拨了专项的寒冬支援款项,解了前线的燃眉之急。
林宇轩在军中,把后方送来的棉衣、棉被一一分发给士兵,看着士兵们穿上后露出的笑容,他也跟着欣慰。同时,他继续传递后方的温暖故事,让士兵们知道,无论环境多恶劣,后方始终与他们同在。萧瑾瑜看着这一切,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他带着将士们,在寒冬中修筑防御工事,储备物资,准备迎接敌军可能的新一轮进攻,而他知道,只要后方的支援不断,前线有楚墨等兄弟,他们就有底气战胜一切困难。
春去冬来,在无数人的努力下,前线的局势渐渐有了转机。敌军因久攻不下,粮草补给也出现问题,士气低落。萧瑾瑜抓住机会,组织反击,楚墨一马当先,率精锐冲锋,后方的苏清瑶等人得知消息,更是加大了支援力度,盼着能助力前线取得最终胜利。
终于,在一场关键战役后,敌军溃败,大楚边疆迎来了暂时的安宁。萧瑾瑜带着胜利的荣耀,楚墨等将士紧随其后,班师回朝。京中百姓夹道欢迎,苏清瑶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个许久未见却日夜思念的身影,眼中泛起泪花。萧瑾瑜勒马停下,看向苏清瑶,嘴角扬起笑意,那笑意里,有对胜利的欣慰,更有对爱人、对后方所有支援者的感激。
此后,大楚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繁华,可这段后方支援前线的故事,却永远流传下来。苏清瑶、叶雪晴、谢雨微、紫菱、楚墨、许翰宇、林宇轩以及无数参与其中的人们,都成为了大楚百姓口中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聪慧、厉害与无私奉献,诠释了家国一体的意义,让后人知道,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齐心协力,为了家国大义而拼搏,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而这份精神,也将如同大楚的根基一般,永远传承下去,庇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岁岁平安,盛世长安。
浮生离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