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土壤检测实验室里,一台显微镜正对着两粒看似普通的种子。左边是来自火星模拟舱的拟南芥种子,种皮上还沾着模拟月壤的灰白色粉末;右边是李大姐葡萄园里最新收获的葡萄籽,表皮带着云溪特有的红褐色黏土。屏幕上,两者的基因序列图谱正在缓慢重叠,在某个关键片段上,同时亮起了相同的荧光标记。
“这是‘适应性基因’的自发趋同,”老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那个高亮片段,“就像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写下了同一个词语。”他调出三十年前的土壤数据,那时青州的葡萄种植还依赖经验,如今这些经验已变成可计算的参数,正通过星际网络流向更远的地方。
林辰的终端收到一条加密信息,来自南极科考站。画面里,科考队员们在冰原上竖起了一块特殊的纪念碑——用回收的设备零件拼成地球的形状,每个大陆板块的位置,都嵌着当地的土壤样本。“我们把东非的芒果园土壤和南极的冰芯放在一起,”队员的声音带着风雪的杂音,“检测发现,它们的微生物群落竟能形成共生关系,就像标准体系里的不同模块。”
苏婉清正带着一群孩子参观“土壤银行”。巨大的玻璃柜里,整齐排列着来自全球的土壤样本:亚马逊的腐殖土泛着油光,撒哈拉的沙土里掺着耐旱植物的根系,北欧的黑土散发着泥炭的清香。“每一份土壤里,都藏着当地人数百年的智慧,”她拿起一把云溪的褐土,“我们的标准不是要改变它们,而是帮它们找到对话的语言。”
玻璃柜最底层,有个单独的展柜,里面放着三小瓶土壤:地球的云溪土、月球模拟壤、火星模拟土。旁边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三者的交互实验数据——当云溪土的微生物被注入火星模拟壤后,存活率比预期高出23%。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说:“老师,它们是不是在交朋友呀?”
无人机此刻正盘旋在东南亚的梯田上空。屏幕上,当地农民用传统的“垄作技术”种植着杂交水稻,智慧终端悬在田埂上,屏幕里是用老挝语标注的“水土保持标准”。突然,终端发出一阵悦耳的提示音——系统检测到梯田的排水角度与“标准参数”有3度偏差,但同时发现这种偏差能使水稻抗倒伏能力提升15%,于是自动将其纳入“区域优化方案”。
“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陈曦指着不断更新的数据库,“过去三个月,全球用户贡献了超过8000条这样的‘反向优化建议’,我们的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他调出一条热评,来自南美的咖啡农:“标准像好邻居,会记得我家的门牌号。”
研究中心的屋顶农场里,李大姐正和法国酿酒师一起侍弄葡萄藤。两人手里的终端同步显示着一组数据:葡萄藤的蒸腾速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空气湿度的日变化曲线。“你们看,”李大姐指着屏幕上的波动,“这和我爷爷当年记在账本上的‘看天浇水’口诀,其实是一回事。”酿酒师笑着点头,调出波尔多的百年气象数据,两条曲线在屏幕上缠绕着向上生长。
小姑娘的书包里,装着新做的“星星徽章”。这次是用火星模拟壤混合葡萄籽压制的,透过阳光能看到里面嵌着的微小LED灯,模拟着遥远星球的光芒。“非洲的小伙伴说,等他们种出能在沙漠开花的芒果,就给我们寄种子。”她指着徽章背面的星图,那是用北斗七星的形状画的土壤剖面示意图。
当青州的夜色渐浓,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突然跳出一条全球通知:系统检测到全球有127个农业区同时进入丰收期。屏幕随即切换成实时画面:东非的芒果正被装箱,南美的咖啡果在晾晒,欧洲的葡萄开始采摘,中国的稻田里稻浪翻滚。不同肤色的人们举起智慧终端,屏幕上显示着同一句话:“大地的馈赠,宇宙的刻度。”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