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夏夜总带着葡萄藤的清香,研究中心的露天广场上,正举办一场特殊的“标准之夜”。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全球各地的种植场景:挪威的雪地里,耐寒小麦顶着冰碴生长,终端屏幕上跳动着“冰点激活参数”;巴西的雨林边缘,咖啡农正用改造过的终端测量树荫密度,设备外壳上刻着当地部落的太阳图腾。
林辰手里拿着一杯用火星模拟舱培育的大麦茶,茶汤里浮着几粒云溪葡萄籽。“最新数据显示,”他指着屏幕上的动态模型,“我们的‘跨星球适配算法’,在地球极端环境的适配成功率已经达到91%。”广场角落,几位老农民正围着技术员,用旱烟杆指着终端里的火星土壤参数,“这红土和咱陕北的窑洞土,pH值差多少?”
苏婉清正在给孩子们分发“星光种子包”。每个纸包里装着三粒种子:地球的云溪葡萄籽、经过太空诱变的芒果种、模拟火星环境培育的拟南芥。“记住,”她教孩子们扫描种子上的二维码,“这不是普通的种子,里面藏着三个星球的对话密码。”一个小男孩突然举着种子包跑起来,说要让它们“在月光下交换秘密”。
无人机此刻正穿梭在南太平洋的群岛之间。屏幕上,岛民们用传统的“拉帕努伊梯田”种植着改良红薯,智慧终端挂在椰树上,屏幕里是用波利尼西亚语翻译的“海水淡化种植标准”。突然,所有终端同时闪烁——系统检测到附近海域的洋流变化,自动推送了“台风预警调整方案”,而方案里融入了当地“看云识天气”的古老谚语。
“这才是标准该有的样子,”陈曦翻看着岛民上传的反馈视频,“既有卫星云图的精准,也有祖辈传下的智慧。”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采用“双轨标准”的种植区,抗灾能力比单一体系提升了47%。屏幕下方,有位老岛民的留言被顶到最前排:“就像用手机时,也不忘祖先的咒语。”
研究中心的基因实验室里,那株融合了地球多国作物基因的“标准植株”,终于结出了第一颗果实。果皮上的纹路像极了全球标准网络的拓扑图,切开后,果肉呈现出渐变的色彩:靠近果蒂的部分是云溪葡萄的紫,中间是东非芒果的黄,顶端是南极耐寒蔬菜的浅绿。老教授用探针采集着果汁样本,“检测显示,它的基因表达里,同时存在着23种农业文明的印记。”
李大姐的葡萄园迎来了特别的丰收仪式。法国酿酒师带来了用太空大麦酿造的酒,非洲大叔通过全息投影“现身”,手里举着刚收获的芒果。当众人举杯时,智慧终端同步生成了一份“跨文化丰收标准”,首页是用中文、法语、斯瓦希里语写的同一句话:“大地从不说谎,只要你懂它的语言。”
小姑娘把新做的徽章别在全息投影的非洲大叔胸前。这枚徽章是用那颗“混血果实”的种子做的,里面封存着地球、月球、火星的土壤光谱数据。“老师说,这叫‘一颗种子装下三颗星球’。”她指着徽章边缘的刻度,那是用星轨计算的种植周期。
深夜的指挥中心,大屏上突然出现一条新的星轨——那是“旅行者号”探测器传回的信号,经过特殊解码后,变成了一组农业参数。“是三十年前我们发送的‘地球农业标准’,”技术员小张的声音带着颤抖,“它在宇宙里转了一圈,回来时带上了星际尘埃的‘批注’。”屏幕上,参数旁边多了些奇怪的波动,像极了某种未知文明的回应。
林辰和苏婉清站在葡萄园的田垄上,脚下的土壤里埋着传感器,头顶的星空正被无人机的探照灯照亮。远处的研究中心灯火通明,年轻的技术员们正在调试“星系农业标准”,屏幕上的参数里,既包含着地球的四季更迭数据,也录入了比邻星的恒星活动周期。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