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清晨总带着薄雾,研究中心的植物馆里,那株“混血果实”的幼苗正沿着特制的支架攀爬。它的根系在透明的培育箱里舒展,白色的须根上点缀着荧光标记,随着营养液的流动轻轻摇曳。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根系的生长轨迹,与火星轨道的计算图重合度达到89%。
“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老教授用放大镜观察着根尖,“是生命在主动对接宇宙的节律。”培育箱旁边,放着来自全球的十五种土壤样本,根系会自主选择靠近那些更“合得来”的土壤,就像不同文明总会找到共鸣的频率。
林辰的终端收到一条来自国际空间站的视频。宇航员正用特制的镊子,将云溪葡萄的花粉播撒在太空拟南芥的花蕊上,背景里,地球的蓝色弧线缓缓划过舷窗。“它们的杂交成功率比地面高11%,”宇航员的声音带着笑意,“在失重环境里,标准反而变得更灵活了。”
苏婉清在整理一份“星际农业词典”。这本电子手册收录了地球与太空环境的“农业术语对照表”:把“光合作用”拆解为“光能量转化效率参数”,将“物候期”翻译为“行星公转周期适配模型”。手册的最后一页,留着一片空白,标注着“待宇宙填写的新词汇”。
无人机此刻正飞越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屏幕上,贝都因人用传统的驼毛帐篷改造出“移动种植舱”,智慧终端固定在帐篷支架上,屏幕里是用阿拉伯语显示的“极端环境共生标准”。当系统检测到沙丘移动时,会自动计算出最佳迁移路线,路线图上同时标注着古代商道的遗迹。
“看这个,”陈曦放大屏幕角落的细节,一位牧民正用终端扫描骆驼的粪便,系统立刻分析出其中的有机质含量,转化为种植舱的肥料配比建议。“他们说这叫‘骆驼给蔬菜当营养师’,”他调出牧民的备注,“标准就该这么用,得接地气,还得接人气。”
研究中心的儿童实验室里,小姑娘和来自十二个国家的孩子视频连线。他们手里都拿着同款的“根系观测盒”,里面种着各自国家的代表性作物:中国的葡萄、肯尼亚的芒果、巴西的咖啡、挪威的小麦……孩子们比赛谁的根系长得更“像星星”,屏幕上,十二株植物的根系正在虚拟空间里慢慢交织成一张网。
李大姐带着新腌的葡萄酱来到实验室,罐子上贴着一张特殊的标签:上面是葡萄酱的配方参数,下面是用斯瓦希里语写的“家的味道”。“非洲的老朋友说,他们用我们的标准做出了芒果酱,酸甜度刚好适合孩子。”她打开罐子,香气立刻漫开来,和实验室里营养液的味道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全球标准网络的覆盖图又有了新变化。代表地球的光环外,长出了一圈淡淡的光晕,那是“星际适配标准”的影响范围。屏幕上跳动着一组数据:已有七个国家的航天局,将这套标准纳入了深空探测计划;三十所全球顶尖高校,开设了“行星农业标准”交叉学科。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陈曦调出一条社区留言,来自一位天文爱好者,“他用我们的‘作物生长模型’,反推出了某颗系外行星的宜居概率,结果和专业团队的计算只差0.7%。”
当青州的暮色渐浓,研究中心的穹顶打开,露出满天繁星。一台特制的激光发射器对准猎户座方向,将最新的“地球农业标准数据包”转化为光信号发送出去。数据包里,除了专业参数,还附带着一段特殊的“介绍信”——全球不同语言的孩子们,用各自的方言说出“我们在种植希望”。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