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的春水漫过青石板时,带起了几片柳叶。林辰弯腰拾起一片,对着晨光展开——叶脉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如星图,技术员新研发的“生物显影仪”显示,那些细微的脉络里,竟嵌着半人马座信号的波形,像河流在大地上写下的密码。
“柳叶的蒸腾作用,会把信号波形转化成生物电流,”苏婉清调试着手腕上的终端,屏幕里,全球各地的植物监测数据正沿着叶脉状的网络流动,“现在每片叶子都是一个微型信号站,它们用光合作用的节奏,向宇宙发着实时播报。”
小姑娘举着放大镜,蹲在银杏树下观察“星际徽章”的第十一代升级款。徽章的边缘多了一圈叶脉纹路,触碰时会弹出三维投影:地球的植被覆盖图正与火星的土壤分布图重叠,重叠处闪烁着绿光,那是首批“跨星作物”的生长坐标。“你看这里,”她指着投影里的一个亮点,“芒果树的根须在火星土壤里画出的轨迹,和地球老家的一模一样呢。”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新培育的“星叶稻”正在抽穗。稻叶的边缘泛着淡淡的蓝光,那是用半人马座光谱数据改良的基因标记。他剪下一片稻叶放在显微镜下,细胞壁的纹路里,整齐排列着全球三十七个国家的农业标准参数,像一串用生命写成的公约。“以前是我们制定标准,”他调大倍率,“现在是植物自己在修订。”
陈曦的团队刚完成一项创举:将“宇宙农业周期”编码进了大豆的基因组。此刻,无人机正往云溪的田野里播撒这批“会计算时间”的种子。种子落地的瞬间,土壤里的传感器传来反馈——它们在以73为基准,自动校准发芽时间,仿佛一群戴着宇宙手表的小家伙。
法国酿酒师的视频电话突然打进来,背景是他的地下酒窖。镜头对准一排排新橡木桶,桶壁上用激光刻着云溪葡萄园的经纬度,以及一串跳动的数字:那是半人马座信号实时转化的温度参数。“橡木桶现在不光记得年份,”他举起一杯新酒,“还会跟着星星的节奏呼吸。”
非洲大叔发来的照片里,芒果园的树干上缠满了发光的藤蔓。那是当地农民用“星际农业词典”里的技术培育的“信号藤”,藤蔓的荧光强度会随火星自转周期变化,提示最佳采摘时间。照片的角落,几个孩子正把芒果核埋进土里,每个核上都用红漆画着小小的年轮。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种子火箭”的最新数据令人振奋:穿越小行星带的种子们,外壳磨损形成的云溪航拍图上,竟长出了虚拟的根须,正沿着光轨向更远的星系延伸。根须的生长速度,恰好等于地球与目标星系的距离除以光速,像一条用数学写成的生长日记。
暮色降临时,林辰和苏婉清又来到碑林。那株“混血植物”的年轮切片被制成了新的展品,悬浮在晶体中央。当孩子们用手电筒照射时,年轮投在墙上的影子会变成流动的星图,图中每个星座的位置,都对应着一种作物在宇宙中的最佳种植坐标。
“你说植物会不会记得自己来自哪里?”小姑娘突然问,手里的放大镜正把阳光聚在一片柳叶上,光斑里,叶脉的影子在地上画出了半人马座的轮廓。
苏婉清没有回答,只是打开终端,调出全球作物生长的实时影像。从青州的葡萄藤到火星的拟南芥,所有植物的生长曲线都在屏幕上连成一片,像一张覆盖宇宙的巨大网,而网的每个节点,都闪烁着和柳叶脉络一样的光。
护城河的水还在静静流淌,载着那些刻满星图的柳叶,流向远方。夜色渐深时,有人发现,水面上的波光开始按照某种规律闪烁——那是73周期的信号频率,此刻正通过水流,把地球的故事,写进更广阔的星河脉络里。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