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的葡萄藤开始抽新枝时,林辰在藤蔓的卷须上装了微型传感器。数据传回终端,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让他愣住——卷须缠绕支架的力度变化,精确对应着半人马座信号的波动周期,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引着生长的节奏。
“植物比我们更早学会了跨星沟通,”老教授指着屏幕上的对比图,左边是卷须的生长轨迹,右边是火星探测器传回的沙尘暴频率图谱,重叠处的误差不超过0.3秒,“它们的每一次弯曲,都是在给宇宙写回信。”
苏婉清带着新修订的《星际种植手册》来到碑林,手册的封皮用肯尼亚芒果树的树皮压制而成,叶脉的天然纹路恰好构成了手册的防伪水印。她将手册的电子版存入金属盒旁的凹槽,与“星际农业词典”芯片形成共振——两种介质的振动频率,完美复刻了地球与火星的引力差。
小姑娘的第十一代“星际徽章”突然发出蜂鸣,屏幕上跳出一组坐标:是“种子火箭”掠过木星轨道时传回的新数据。她点开三维投影,木星的大红斑里,竟浮现出云溪葡萄园的轮廓,红斑的旋转周期,刚好是葡萄成熟所需天数的17倍。“原来行星也在帮我们记时间,”她在笔记本上画下两个重叠的圆圈,一个标着“葡萄”,一个写着“大红斑”。
陈曦团队研发的“光感肥料”开始在全球推广。这种肥料遇光会呈现不同颜色:吸收地球光谱时是暖黄色,反射火星辐射时变橙红色,而在模拟的半人马座光线里,会透出幽幽的蓝。农民们只需看颜色变化,就知道作物正适应着哪个星球的生长参数。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酿的葡萄酒装在特制的玻璃瓶中。瓶身的玻璃里嵌着光感晶体,倒酒时,酒液流过的轨迹会折射出星图——那是从地球到半人马座的航线,每个星球的位置都用对应的作物图标标记:地球是葡萄,火星是拟南芥,半人马座旁画着一株小小的混血植物。
非洲芒果园的“信号藤”结出了紫色的浆果。当地农民发现,浆果的酸甜度与星际信号的强度成正比:信号强时偏甜,弱时带酸。孩子们最爱收集成熟的浆果,把果汁涂在手腕上,晒干后形成的印记,竟是天然的“星际日历”。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全球农业网络的覆盖图又扩展了一片。新加入的区域是南美洲的咖啡种植园,他们的咖啡豆在烘焙时,会释放出特定频率的香气分子,这些分子的振动波长,恰好能被火星种植舱的传感器识别——香气成了跨越星球的种植报告。
老教授用“星叶稻”的稻壳拼出了一个巨大的沙漏。稻壳的孔隙度经过特殊设计,装入的沙粒流动速度会随宇宙信号变化:地球时段流得慢,火星时段流得快,半人马座信号峰值时,沙粒会短暂悬浮。“这才是真正的宇宙时钟,”他看着沙粒在光线下闪烁,“时间在这里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会呼吸的节奏。”
暮色中的青州,护城河的水面成了最大的屏幕。无人机群将全球作物的生长数据投射在水面上,葡萄藤的卷须与木星红斑的旋转重叠,芒果的成熟周期和火星自转同步,咖啡的烘焙曲线融入半人马座的光谱——所有流动的影像边缘,都镶着一圈光的刻度,那是73周期的信号在水面写下的注脚。
林辰和苏婉清站在岸边,看柳叶的影子在刻度间浮动。苏婉清的终端突然收到一条来自火星的消息:首批“跨星作物”的第一圈年轮已经形成,切片图像里,红色与绿色的纹路交织处,隐约透出蓝色的微光。
“你看,”林辰指着水面上的光带,“它们正在自己的脉络里,刻下属于宇宙的时间。”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