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初雪落在研究中心的碑林上,给那块嵌着晶体的石碑镀了层薄银。林辰呵着白气,看着阳光从雪层下透出,晶体里的年轮切片在雪地上投下的星图,竟与实时观测到的半人马座星空完全重合——连新发现的那颗宜居行星,都在雪地上占了个小小的光斑。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宇宙农业时钟”的底座多了个环形展台,上面陈列着三十七个国家的“作物家谱”:云溪葡萄藤的初代枝条、非洲芒果树的母本种子、火星拟南芥的初代培养皿……每个展品旁都标注着对应的宇宙坐标,像把地球的血脉根系,种进了宇宙的族谱里。“你看这葡萄藤的基因序列,”老教授调出全息对比图,与半人马座某行星的大气分子结构并排放置,重叠的螺旋结构像一对缠绕的双生花,“我们早就和宇宙是亲戚了。”
苏婉清带着全球首份“光的家谱”来到雪地里。这份家谱用激光刻在透明的水晶板上,第一行是那颗“混血植物”的年轮数据,往下分支出无数条光轨,每条光轨都记录着一种作物的星际传播路径:地球的小麦如何适应火星土壤,非洲的咖啡如何在太空舱开花,星尘幼苗如何在不同星球扎根。水晶板的边缘刻着一行小字:“所有的光,都来自同一个光源。”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四代新增了“家谱溯源”功能,此刻正对着雪地上的星图扫描。投影屏上,一株虚拟的巨树缓缓展开,树干是那株混血植物的年轮,主枝是地球作物,侧枝是火星品种,细枝则是半人马座培育的新物种,所有枝条的分叉点都标注着73周期的倍数。“你看这根最细的枝,”她指着对应“星尘幼苗”的枝条,“它的基因里有地球的土、火星的沙,还有星星的灰呢。”徽章突然亮起红光,提示全球作物基因库的样本总量突破了百万,其中37%含有跨星球的基因片段。
陈曦团队研发的“光脉家谱仪”在全球农业区投入使用。这种仪器能通过光轨读取作物的基因记忆,还原出它们的“家族故事”:某株葡萄的祖父曾结出首批星际果实,某棵芒果树的母亲受过非洲农民的人工授粉,某株拟南芥的基因里混着火星陨石的碎片。最新的升级版本,甚至能预测作物的“星际后代”会呈现哪些特征——预测模型的核心参数,依然是那个不变的73。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酿的“家谱酒”正在进行最后的陈酿。这批酒的原料来自不同星球培育的葡萄:地球的母本、火星的初代、太空舱的改良种,三者的汁液按7:3:7的比例混合,象征着地球与宇宙的基因融合。酒标上用烫金工艺印着一棵巨树,树根扎在云溪,枝叶覆盖了三颗星球,树的年轮里藏着一行字:“味道会记得所有的来处。”
非洲芒果园的农民们,在最古老的芒果树下搭起了“家谱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三代人的劳作工具:祖父的木犁、父亲的喷雾器、孩子的光脉监测仪,工具旁的陶罐里装着不同年份的土壤——地球的红土、火星的沙粒、星尘混合土。每年初雪这天,他们会对着祭坛宣读“作物祷词”:“记得根在哪里,就知道往哪里长。”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种子火箭”播撒的种子传来成熟的消息:那颗有液态水的行星上,首批作物已结出果实,果实的横截面切开后,年轮状的纹路里竟嵌着云溪葡萄园的航拍图——那是种子外壳携带的影像数据,在生长过程中被写入了果实的基因。“它们在认祖归宗呢,”陈曦放大果实的基因序列,其中一段与李大姐家初代葡萄藤的基因完全一致,“不管长到哪,根都记得老家的样子。”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