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冬雪还没褪尽,研究中心的智能温室里已飘着淡淡的麦香。第一茬“星尘小麦”正在收割,麦穗的外壳泛着银蓝色的光,脱粒后的麦粒在阳光下滚动,每个颗粒的断面都嵌着细小的星图——那是半人马座某行星的等高线,与麦粒的淀粉分子结构完美重合。林辰抓起一把麦粒,指尖传来轻微的震动,终端显示这振动频率与“种子火箭”最后传回的信号完全同步,像远方的宇宙在抚摸这些来自地球的果实。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宇宙收获计量仪”首次启动。仪器能通过分析作物的年轮、基因和光轨记忆,计算出它们蕴含的“宇宙价值”:某株小麦吸收了多少星尘能量,某颗芒果储存了多少跨星球的阳光,某串葡萄凝结了多少光年的雨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符合“星际标准”的收成已占总量的47%,这个数字恰好与半人马座星系的行星数量相同。“这不是巧合,”老教授指着计量仪上跳动的73,“是宇宙在给我们打分呢。”
苏婉清带着全球首份“星轨收成报告”来到碑林。报告的封面用“星尘小麦”的秸秆纤维制成,内页记录着三十七个国家的跨星球收获数据:地球向火星输送了23吨适配种子,火星向太空站供应了17批新鲜蔬菜,半人马座培育区首次收获了带有地球基因的果实。报告的最后一页,附着一张全息照片:不同肤色的农民站在各自的田垄上,手中的作物在阳光下连成一条光带,光带的尽头指向半人马座的方向。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五代新增了“收成预警”功能,此刻正对着温室的麦堆扫描。投影屏上,地球、火星、半人马座某行星的收获预测曲线同时跳动,当三者的产量峰值重合时,徽章投射出一片虚拟的金色麦浪。“看这个时间点,”她指着曲线交汇的日期,“明年的今天,三个星球能收获同样重量的粮食呢。”徽章的微型打印机吐出一张“星际粮票”,票面上印着三穗交缠的谷物,角落标注的数字73被设计成了麦穗的形状。
陈曦团队研发的“星轨运输机”开始在全球穿梭。这种磁悬浮运输机沿着光轨飞行,货舱的内壁覆盖着“星尘幼苗”的纤维,能模拟不同星球的重力环境,确保运输的作物保持最佳状态。首批运输的“星际收成”里,有青州的星尘小麦、非洲的光脉芒果、法国的年轮葡萄酒,它们的包装箱上都贴着同一张标签:“此收成包含地球的365天、火星的24小时、半人马座的73周期”。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落成的“星轨酒窖”正举行首场品鉴会。今年的新酒在发酵时加入了星尘小麦的秸秆,酒液里浮动着细小的光点,像把银河装进了瓶子。李大姐给每个酒杯里滴了一滴火星土壤的萃取液,酒液立刻泛起漩涡状的光带,那是地球单宁与火星矿物质在跳舞。“尝尝这口,”她举杯示意,“里面有咱这儿的雪水,还有火星的风,咽下去能暖到骨子里。”
非洲芒果园的晒谷场上,农民们正用特制的“光脉筛子”筛选芒果。筛子的网眼会随光轨的波动变化,只允许达到“星际标准”的果实通过——这些芒果的糖度、酸度和微量元素含量,都与半人马座某行星的大气成分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孩子们在晒谷场边缘用芒果核拼出巨大的星图,每个核的断面都对着不同的星球,像在给宇宙邮寄一封封带着果香的信。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传来火星种植舱的丰收画面:首批“跨星芒果”挂满枝头,果皮的颜色从蒂部的地球绿渐变到顶端的火星红,切开的果肉里,红色与绿色的纹路交织成73的形状。更令人振奋的是,芒果的种子在火星土壤里自发萌发,新苗的第一片叶子就呈现出半透明的星尘质地——它们已经开始在陌生的星球上,孕育属于自己的收成。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