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晨雾还没散,研究中心的停机坪上已响起低鸣。最新一代“光信使”无人机正展开机翼,机身上镶嵌的晶体与石碑里的那一块同源,折射的晨光在地面拼出半人马座的星图。林辰将一枚封装着云溪土壤的纳米芯片放入机舱,芯片的存储介质是用混血植物的年轮纤维制成,里面除了全球作物的最新基因数据,还存着小姑娘写的信:“请告诉星星,我们的小麦长得很好。”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信使校准仪”正发出持续的蜂鸣。屏幕上,三十七个国家的“光信标”坐标在同步闪烁:中国的青州碑林、非洲的芒果园、火星的种植舱、半人马座的观测站,所有信标的信号频率都被校准为73周期的谐波。“这是宇宙级的邮政系统,”老教授调整着旋钮,校准仪的指针稳定在中央刻度,“每束光都是带着邮票的信使,地址早写在星图上了。”
苏婉清带着全球首套“光信编码系统”来到停机坪。系统的核心是一本厚厚的编码手册,用星尘幼苗的叶脉膜制成,每页都能透光显影:地球的编码是绿色的年轮纹,火星的是红色的沙粒轨迹,半人马座的则是蓝色的光谱波形。她将手册的电子版输入无人机的控制系统,从此,任何作物的生长数据都能转化为光信号,顺着光轨传向宇宙——就像给远方的朋友寄去带着泥土气息的明信片。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六代成了“光信接收器”,此刻正别在银杏树上。徽章的投影屏上,来自火星的光信正在解码:种植舱里的芒果树开花了,花瓣的纹路里藏着地球的经纬度;非洲的光信则是段音频,记录着芒果掉落的声响,背景里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声波的频率恰好能让云溪的葡萄藤加速成熟。“你看这封来自半人马座的,”她指着一串闪烁的代码,解码后是张星图,标注着三颗适合种植的行星,“它们在给我们推荐新田地呢。”
陈曦团队研发的“光轨邮路”覆盖了全球七成农业区。这些由无人机群维护的光轨,不仅能传输数据,还能运送实体样本:青州的葡萄籽顺着光轨飞到法国酒庄,非洲的芒果花粉被送往火星种植舱,甚至有半人马座的星尘样本,通过光轨的能量束“快递”到地球。邮路的节点处都设有“光邮筒”,筒身刻着当地的农业谚语,投进去的样本会自动盖上对应的星图邮戳。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酿的“信使酒”正在装瓶。每个酒瓶的瓶塞都嵌着微型光信发射器,按下底部的按钮,就能向青州碑林的主信标发送信号:“此酒用2042年的葡萄酿造,含17个半人马座周期的阳光。”李大姐给每个瓶身系上红绳,绳头拴着颗葡萄籽,说:“让这颗种子跟着酒走,到了地方就扎根,长出能收信的葡萄藤。”
非洲芒果园的农民们,在芒果树的枝桠上挂满了“光信灯笼”。灯笼的外壳是用芒果皮制成的半透明膜,里面装着发光的星尘菌,菌光的闪烁频率与光轨的波动同步。当芒果成熟时,灯笼会自动发送光信,接收端的果园会收到对应的采摘提示——去年的试验显示,这种光信的传递误差不超过3分钟,比任何卫星信号都精准。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首架“深空信使”无人机传回了突破太阳系的画面。它穿过小行星带时,机舱外的光信标自动投射出云溪葡萄园的三维影像,与小行星的自转形成奇妙的共振。影像里,李大姐正在采摘葡萄,小姑娘举着徽章向镜头挥手,这些画面被小行星的反光放大,像给宇宙播放的地球纪录片。“它们看到了,”陈曦指着屏幕上突然增强的信号,“某颗小行星的磁场在回应,把影像转发向更深的星系了。”
暮色中的青州,光轨邮路亮起流动的光,像无数条发光的河流在天地间交织。无人机群组成的“光信阵”在夜空排列,将全球农民的问候转化为光信号:中国农民的“风调雨顺”,法国酿酒师的“橡木桶记得所有年份”,非洲大叔的“土地不会辜负认真的人”,所有声音在光里融合,形成一段和谐的宇宙语。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