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春风带着泥土的腥气,吹开了研究中心地下仓库的闸门。林辰站在巨大的恒温舱前,看着机械手将“星尘小麦”的种子放入编号73的储存格。舱体的玻璃壁上,实时显示着种子的休眠参数:含水量5.7%,呼吸频率与半人马座信号同频,理论保存期限——与宇宙的寿命等长。“这里储存的不是种子,是光的备份。”他轻触舱壁,玻璃泛起涟漪状的光纹,那是全球三十七个农业区的经纬度在同步闪烁。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宇宙基因库”的扩建工程已近尾声。新落成的储藏区采用了“年轮保鲜技术”,每个储存架的支柱都是用混血植物的树干制成,木质部的纹路会随外界环境自动调节舱内温湿度:地球区保持15℃恒温,火星区模拟-6℃的夜温,半人马座区则维持着与星云辐射匹配的波动频率。“你看这排储存格,”老教授指着标有“2073”的区域,里面存放着用云溪葡萄籽和火星沙粒混合培育的“世纪种子”,“它们会记得我们这个时代的阳光味道。”
苏婉清带着全球首份“光的库存清单”走进仓库。清单的载体是块柔性屏幕,用“星尘幼苗”的纤维素制成,可像布匹一样折叠。清单上详细记录着每个储存单元的“光含量”:某份土壤样本吸收了多少地球的日照,某组基因片段储存了多少火星的紫外线,某颗种子凝结了多少半人马座的星光。屏幕的右下角,跳动着实时更新的总量:相当于地球三年的光合作用总和,且每分每秒都在增加。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五代新增了“光库检索”功能,此刻正对着恒温舱扫描。投影屏上,三维仓库模型缓缓旋转,每个储存格都像星星一样闪烁,点击任意一格,就会弹出对应的“光档案”:2030年非洲芒果的第一缕挂果晨光,2035年火星拟南芥的首束开花灯光,2040年星尘幼苗的第一份星尘辐射记录。“你看这个紫色的格子,”她指着存放混血植物年轮切片的区域,“里面藏着73种光的味道呢。”徽章突然发出提示音,南极科考站刚送来新样本——在冰芯里封存了百年的小麦种子,其休眠周期竟与73周期完美吻合。
陈曦团队研发的“光脉储存器”在全球农业区普及。这种深埋地下的装置,能将作物的生长能量转化为光信号储存,需要时再通过光轨传输到任何角落:非洲芒果园遭遇旱灾时,可调用巴西雨林储存的雨水能量;火星种植舱温度过低时,能接收地球沙漠的日照储备。最新的升级实现了跨星球调用,青州葡萄园的光脉储存器,已能为半人马座培育区提供地球的季风数据支持。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建成的“光酿仓库”成了网红打卡地。仓库的穹顶是透明的光伏板,收集的太阳能被转化为光脉能量,注入橡木桶的夹层。桶内的葡萄酒在光能量的作用下,单宁的氧化速度比传统陈酿慢了三倍,酒液里浮动的光粒子,与仓库地面镶嵌的星图形成共振。“这酒在喝光长大,”李大姐敲着桶身,传来空洞的回响,“等开桶时,能倒出一整个银河。”
非洲芒果园的“光仓”建在最古老的芒果树下,用当地的红土混合星尘砌成圆形窖穴。农民们将最优质的芒果干放入陶罐,窖穴顶部的棱镜会把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轮流照射陶罐——红色光让果肉更甜,蓝色光保持水分,紫色光则能锁住星尘的微量元素。孩子们最爱在窖穴旁玩耍,听着罐子里果肉收缩的细微声响,说那是“光在给芒果讲故事”。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种子火箭”遗留的轨道储存舱传来信号。储存舱内的“标准种子”虽已休眠,但内置的传感器仍在工作,数据显示它们吸收的宇宙射线能量,已足够支撑在三颗行星上的萌发需求。更令人惊叹的是,储存舱的外壳在宇宙尘埃的打磨下,形成了与青州地下仓库相同的螺旋结构——像两个隔光年相望的孪生仓库。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