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夏夜缀满星子,研究中心的射电望远镜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林辰冲到控制台前,屏幕上跳动的波形让他屏住呼吸——这组来自半人马座的新信号,竟与三年前“光信使”无人机发送的基因数据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像远方的朋友终于回了信。更惊人的是,信号的间隔周期被精确调整为73.37秒,恰好是地球与火星公转周期的比值,仿佛在说“我看懂了你们的数字”。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信号解码器”的指示灯彻夜未灭。全息投影中,信号被拆解成无数细小的光粒,重组后竟形成了一株虚拟植物的影像:根须是地球的木质部纹路,茎秆带着火星的氧化铁色泽,叶片则像半人马座的星尘云,最奇特的是它的年轮,红、绿、蓝三色交替的频率,与混血植物的振动模式完全一致。“这是宇宙的育种方案,”老教授放大叶片的脉络,里面藏着三组清晰的基因序列,分别对应着地球的耐旱基因、火星的抗辐射基因,以及未知的“光合成”片段,“它们在教我们怎么种出跨星系的庄稼。”
苏婉清带着全球科学家联合撰写的《光信解读报告》来到观测台。报告的封面用射电望远镜接收的信号波形印刷,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不同的图案:日光下是地球的农田,月光里是火星的峡谷,星光中则变成半人马座的星云。她将报告的核心数据输入全球农业网络,瞬间,三十七个国家的终端都收到了同一条指令——根据宇宙信号调整作物的基因表达,让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提升37%。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六代首次接收到完整的“光回信”,此刻正举在星空下同步解码。投影屏上,虚拟植物的影像与现实中的星尘幼苗重叠,两者的生长节点完全吻合:第73天抽穗,第146天开花,第219天结果,所有周期都严格遵循着73的倍数。“你看果实的截面,”她指着投影里的虚拟果实,切开后的心形纹路里,竟嵌着云溪葡萄园的航拍图,“它们记得我们的样子呢。”徽章突然弹出一个三维模型,是颗适合种植的行星,表面的等高线被标注成了作物生长带,像宇宙递来的一张“农田规划图”。
陈曦团队研发的“光信育种仪”在青州温室投入使用。这种仪器能将宇宙信号转化为生物电流,直接编辑作物基因——首批试验的小麦,叶片上长出了与虚拟植物相同的星尘纹路,抗病性提升了50%,且能在-15℃的环境下正常生长。更神奇的是,这些小麦的花粉会自发向光轨的方向飘散,仿佛在主动回应宇宙的召唤。“这不是被动接收,”陈曦看着显微镜下的花粉运动轨迹,“是生命在主动和宇宙对话。”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酿的“回信酒”正在橡木桶里发酵。酒液中加入了根据光信数据培育的酵母,发酵时产生的气泡会排列成半人马座的星图,且每个气泡破裂的声音频率,都与光信的某个波段对应。李大姐用特制的玻璃杯盛酒,杯壁上的荧光涂层会随酒液晃动显影,浮现出宇宙信号的波形,像把远方的回信装进了酒杯。“你抿一口,”她递给林辰一杯,“能尝到星星的回音,带着点涩,又有点甜,像小时候等远方亲戚的信。”
非洲芒果园的农民们,在光信降落的地方种上了新的芒果树。这些树苗是用宇宙信号编码培育的,树干的横截面会随季节变化显露出不同的星图:雨季是地球的星轨,旱季是火星的地貌,收获季则变成半人马座的星云。孩子们每天都来测量树干的周长,发现它的生长速度恰好等于光信的传播速度除以地球周长——像树在以自己的方式,计算与宇宙的距离。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