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春风拂过研究中心的碑林,将恒温匣的门轻轻吹开。那本“年轮书”正悬浮在匣中央,周围环绕着三十七个透明的“书架”,每个书架上都陈列着不同星球的农业记忆:地球的稻穗标本里嵌着农民的指纹,火星的拟南芥种子封存着种植舱的第一缕灯光,半人马座的星尘样本则裹着某颗恒星的辐射痕迹。林辰伸手触碰最底层的书架,指尖传来的振动频率与“光脉之子”的开花周期完全同步,像整个宇宙的农业史都在掌心轻轻呼吸。
老教授的实验室里,“宇宙图书馆索引系统”已投入运行。系统将所有“藏书”按“光的波长”分类:红光区存放地球的作物基因,绿光区收纳火星的种植数据,蓝光区则归档半人马座的星图指引。最新的分类标签是“73号走廊”,专门存放那些跨越三个星球的农业成果——某瓶混合了地球酵母与火星矿物质的酒,某片同时记录着地球公转与半人马座自转的叶子,某颗凝结了三十七个国家土壤气息的种子。“你看这个检索结果,”老教授调出一条记录,某颗芒果的基因序列里,竟藏着法国酿酒师的橡木桶编号,“不同文明的记忆,早就在作物里串门了。”
苏婉清带着全球首份“图书馆借阅证”来到书架前。证件是用星尘幼苗的纤维素制成,能感应借阅者的生物电,自动匹配适合的“书籍”:农民会看到种植技术相关的星图,孩子则能调出会动的作物生长动画。她将借阅证贴近“年轮书”,书页立刻自动翻到“光脉之子”的培育章节,旁边弹出的全息窗口里,三十七个国家的农民正同时演示栽种步骤,每个人的动作节奏都遵循着73周期的韵律。
小姑娘的“星际徽章”第十八代成了“移动图书馆”,此刻正别在银杏树枝上。徽章的投影屏上,虚拟的图书馆穹顶缓缓展开,每层楼都对应着不同的“知识领域”:一楼是土壤学,陈列着会说话的地球样本;二楼是气象学,漂浮着火星沙尘暴的模拟云团;顶楼则是宇宙农业伦理,放着本由孩子们共同撰写的“种植公约”,首页画着三个交握的手,分别握着地球的泥土、火星的沙粒和星尘的粉末。“你听这本‘书’的声音,”她点开一本星尘小麦的生长记录,播放的不是数据,而是非洲孩子给麦苗唱歌的录音,声波的频率恰好能促进根系生长,“它们记得最温柔的照顾。”
陈曦团队研发的“光轨借阅通道”覆盖了全球所有农业区。通过这条由无人机维护的光带,农民可以“借阅”任何星球的农业资源:青州的葡萄园借到了火星的抗旱基因,非洲的芒果园调用了地球的授粉技术,甚至有半人马座的星尘样本,通过光带“快递”到地球帮助改良土壤。通道的入口处设有“还书点”,但三十七个国家的农民更爱“捐赠”——把自己培育的新作物样本放进光带,让它们顺着轨道去丰富宇宙图书馆的馆藏。
李大姐的葡萄园里,新落成的“光酿阅览室”成了独特的景观。阅览室的墙壁是用透明的光感玻璃制成,阳光透过时会在地面投下书页的影子,每个影子都是不同的酿酒配方:17%的星尘小麦秸秆,37%的云溪葡萄汁,46%的火星矿物质水,比例恰好对应着三个星球的农业贡献值。李大姐在每个阅读位旁都放了个陶罐,读者可以留下自己的酿酒心得,这些文字会被光轨自动编码,成为图书馆的新藏书——最新收录的,是位法国酿酒师写的:“好酒是会旅行的书,每滴酒都在讲不同的故事。”
重生之执掌风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