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册的烫金封面在阳光下泛着光,于弥刚翻开第一页,就听见礼堂传来鼓掌声——“同光星”命名仪式的横幅下,李院士正举着铜制单摆,底座的刻痕在聚光灯下连成串星轨。“这颗星的轨道参数,”老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将被收录进国际星表,旁边会标注‘发现团队:中国青少年观测组’。”
于海龙突然从后排挤到台前,黄头发上别着的槐树叶标本晃了晃:“李院士!”他举着那张蓝紫色轨道图,“我们给‘同光星’画了新的示意图,全校同学都在背面签了名!”画纸展开的瞬间,台下响起惊叹——边缘贴满的星星贴纸,在灯光下像片流动的银河。
周航推着升级版的3D模型走上台,透明罩里的塑料星球旁,多了圈银色的星环:“这是按最新数据加的,”他转动底座的旋钮,星环突然亮起荧光,“每个环代表一个观测阶段,从学校天文台到国家观测站,”他突然指向苏晓宇,“数据都是他连夜核对的!”
苏晓宇的平板上,正滚动播放观测日志:“3月12日,于弥调试望远镜时发现轨道异常”“4月5日,陈雨算出修正公式”……每段记录旁都配着照片,最后张是三辆校车的影子单摆,底下写着行小字:“误差0.01%,来自全校人的共振”。
陈雨的笔记本被投影在幕布上,最新的受力分析图里,箭头不仅指向“星空”,还向外延伸出无数支线,每条线末端都写着个名字。“就像‘同光星’的引力场,”她推眼镜的动作带着笑意,“每个参与过的人,都在给它的轨道添力。”
鸾安突然从台下递来个密封罐,里面装着从各地寄来的树叶——有北京的槐叶、学校的银杏、还有片来自新疆的胡杨。“李院士说,”她把罐子放在铜制单摆旁,“这些树叶的脉络拼起来,就是‘同光星’的引力线图谱。”于弥低头时,发现最底下压着张纸条,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写的:“我长大也要画星轨!”
刘涛安老师的帆布包被当作“时光胶囊”,里面装着团队的观测记录、于海龙的示意图、周航的模型零件,还有那支十块钱的钢笔。“五十年后再打开,”刘老师把包放进天文台的储藏柜,“让那时的孩子看看,20xx年的我们,是怎样追星星的。”柜门关上的瞬间,铜制单摆的影子刚好落在柜门上,像把锁。
仪式结束的合影里,所有人的目光都望着天空。于弥站在中间,胸前别着鸾安送的槐花书签,旁边是举着纪念册的刘老师,李院士的铜制单摆被大家的手轮流托着,底座的刻痕在阳光下连成完整的圆。
走出礼堂时,于弥发现纪念册最后页多了行字,是李院士的笔迹:“宇宙中最稳定的轨道,是代代相传的热爱。”他摸出钢笔,在旁边补画了个小小的单摆,红线末端连着颗新的星,旁边标着:“下一批追星星的人”。
晚风掀起纪念册的纸页,哗啦啦响得像星轨流动。于弥抬头望向夜空,“同光星”正在猎户座旁闪烁,亮度刚好能照亮铜制单摆的影子——那道晃动的弧线,像在为所有未来说:“准备好了吗?下一站,银河系。”
高考失利后重生,我卷赢了全省尖子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