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的展厅里,铜制单摆被嵌在防弹玻璃罩中。于弥刚走近,就看见罩底的刻痕里,橘子糖纸、槐树叶脉和水珠折射的光,在射灯下凝成个小小的银河——旁边的说明牌写着:“20xx年暴雨观测事件:人类首次用自然脉络验证恒星轨道”。
刘老师的帆布包被摆在隔壁展柜,拉链依旧敞着,里面的姜糖纸、烧焦的星历表、还有半块烤红薯干,都被塑封成了展品。“当年这包东西,”他指着展柜里的毛线坐垫碎片,“拆开的针脚里还能看到泥渍,是鸾安她们擦传感器时蹭的。”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中学生,正举着手机拍展柜,屏幕里的自己,和当年雨里哭鼻子的照片重叠在一起。
陈雨的演算纸被放大成巨幅海报,3.7度的修正箭头上,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你看这里,”她指着箭头末端的树叶符号,“鸾安标的团队修正值,后来成了国际通用的观测误差参考系。”于弥突然发现,海报边缘贴着片新鲜的槐树叶,是今天刚换的,叶脉和当年暴雨里的那片分毫不差。
周航的3D模型摆在展厅中央,透明罩上的裂痕被特意保留,塑料星球沾着的泥浆凝固成暗褐色,却让轨道显得更真实。“上个月有批外国科学家来,”他转动模型底座,星环的荧光在暗处亮起,“他们说这裂痕像极了‘同光星’的小行星带,是自然给的完美注解。”苏晓宇的平板连在模型上,实时数据流里,每个数据点后都跟着个小图标:罗盘、篝火、毛线团,都是当年的应急工具。
鸾安正在给小学生讲解树叶星图,她的指尖划过拓印的脉络:“暴雨那天,我们就是靠这个找到‘同光星’的。”她突然指向展厅的穹顶,投影正模拟着当年的星空,流星雨划过的轨迹,刚好落在她标“惊喜”的位置。“知道吗?”她蹲下来和孩子们平视,“你们手里的银杏叶,和陈雨姐姐的标本能拼成完整的轨道哦。”
于海龙的蓝紫色轨道图被装裱在旋转展架上,三层保鲜膜的痕迹清晰可见,胶带粘的爱心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当年这画被泡得发胀,”他指着画纸边缘的签名,“五所学校的同学后来都在上面补了名,现在已经绕地球展览三圈了。”戴棒球帽的男生成了天文馆讲解员,正给游客演示旧罗盘:“这玩意儿当年测的方位角,和卫星定位只差0.01度。”
李院士的白发比当年更白,他拄着的拐杖顶端,蓝宝石反射着“同光星”的投影。“你们创造了个奇迹,”他看着围过来的年轻人,“不是因为数据多精准,是因为暴雨里那堆看似没用的东西——树叶、糖纸、毛线,恰恰是最懂星空的语言。”他突然转向鸾安,“你爷爷要是看到这展厅,肯定会说:‘看,我就说叶脉和星轨是亲戚吧’。”
闭馆音乐响起时,于弥发现铜制单摆的玻璃罩上,多了个小小的手印,是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按的。鸾安笑着用纸巾擦掉,却在罩壁上留下道淡淡的水痕,像极了当年她睫毛上的水珠。“你看,”她指着水痕折射的光,“又和刻痕里的银河连上了。”
走出天文台时,晚霞把天空染成了蓝紫色。五所学校的校旗在广场上并排飘扬,风一吹,旗子的褶皱像极了当年巴士排成的星轨。刘老师掏出个新的帆布包,往里面塞着孩子们的观测笔记:“下个月去山区支教,”他晃了晃包,“带这些新发现的‘小引力’,去画更宽的轨道。”
于弥的手机突然亮起,是鸾安发来的照片:展厅穹顶的“同光星”旁,多了颗新标注的星,名字叫“协作星”。照片下方,她写着:“最好的爆款,是让每个参与过的人,都在星图上有个位置。”他抬头时,看见鸾安正对着天空笑,晚霞落在她脸上,像给当年的水珠镀了层金,和铜制单摆里的银河,连成了片永远亮着的光。
高考失利后重生,我卷赢了全省尖子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