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半本课本
第1节:《千字课》的秘密
河风裹着水汽扑在脸上,赵山河蹲在芦苇丛里,将湿透的裤脚拧出半盆水。怀里的硬纸包被油纸裹得严实,拆开时还带着淡淡的樟木味——是半本《千字课》,纸页泛黄发脆,书脊用麻线重新装订过,显然被人反复翻看。
“这是皮司令定下的接头信物。”李百晓塞给他时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当时河沟里的船正晃得厉害,对方的脸隐在芦苇阴影里,“孙敬之有另一半,拼起来才认人。”
赵山河的指尖抚过课本封面,靛蓝的油墨已经褪色,“千字课”三个字被磨得发亮。他翻开第7页,果然看见右上角缺了个三角口,边缘被人用毛笔轻轻描了个“孙”字,墨迹淡得几乎看不见,要对着光才能辨认。
“这缺角就是记号。”李百晓当时特意指着缺角处,“孙先生那本的第7页,正好能补上这个角。”
他指尖往下翻,突然摸到纸页间夹着的硬物。抽出来一看,是张巴掌大的粗纸,用炭笔歪歪扭扭画着地图——显然出自农民之手,田埂画成歪歪的线条,池塘圈成个不规则的圆,却在角落用朱砂打了个叉,旁边写着三个字:“粮仓地”。
赵山河的呼吸猛地一滞。这正是日军西村粮仓的位置!比他怀表夹层里的布防图残片更详细,连岗哨的位置都用小三角标了出来,甚至画了条从河沟通往粮仓后墙的虚线,像条隐秘的蛇。
“画这图的是王老汉,”李百晓的声音混着船桨划水的轻响,在记忆里浮现,“他儿子在粮仓当伙夫,上周被日军打死了。老汉说,就算拼了命,也要把路指给咱们。”
赵山河将地图重新夹回课本,指尖触到纸页上的炭痕,能感受到落笔时的用力——每一笔都像蘸着血泪。他想起出发前皮司令将军的话:“布防图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心。”当时将军指着墙上的地图,“老百姓心里的路,比任何图纸都准。”
芦苇丛外传来渔船划过水面的“哗啦”声,赵山河赶紧将《千字课》塞进贴身的布袋。这半本课本看着普通,却藏着两条命换来的线索:王老汉的地图,孙敬之的另一半布防图。
他突然注意到课本封底内侧,有人用铅笔写了行小字:“晨读时,‘礼’字为号。”
是李百晓的笔迹,跟他柴刀上的“晓”字一样刚硬。赵山河想起孙敬之在课堂上高诵“克己复礼”的模样,原来那句经文不止是安全信号,还是取布防图的暗语。
远处传来日军巡逻艇的马达声,突突地搅碎了河面的平静。赵山河将布袋系紧,往河岸的方向挪去。芦苇在风中摇出沙沙的声响,像在催促,又像在低语。
他摸了摸怀里的半本《千字课》,纸页硌着胸口,像块滚烫的烙铁。秉礼学校的方向隐在薄雾里,孙敬之会不会在那里?那本能拼上缺角的另一半课本,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马达声越来越近,赵山河深吸一口气,钻进了岸边的柳树林。脚下的泥路软得像棉花,却每一步都踩得坚定——他知道,自己正走在王老汉画的那条线上,走在无数人用信念铺成的路上。
第2节:日军搜山
巩县烽火抗日之豫西铁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