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验官"的消息是村头大喇叭喊的。赵村长举着个扩音器,脖子上挂着刘三叔送的"千年蜜露"(装在腌菜坛里当扩音器),扯着嗓子喊:"全体村民注意!县文旅局派体验官来咱村!要考核咱的'野趣服务'!"
李二愣骑三轮冲进来,车斗里坐着个穿白衬衫的姑娘,背着相机,胸前挂着"乡村振兴体验官"的工作牌:"赵主任!我叫林小夏,来体验三天!"
赵村长手忙脚乱接她下车,文化衫下摆又卡在裤腰里:"小夏同志!欢迎!咱村准备了——"他拽过刘三叔,"古法腌菜体验!"又拽过牛大壮,"活体菊花鸡互动!"再拽过李寡妇,"非遗姜茶品鉴!"最后拽到我,"专业记录员!"
林小夏笑着点头:"听说咱村的'土味经济'火上了省台?我就是来'找感觉'的。"她背着相机往村里走,镜头扫过——村委会门口立着新刷的"游客服务中心"(赵村长用红漆写的,"心"字少了一点),刘三叔的腌菜坛前摆着"体验区"(铺了新蓝布),牛大壮的菊花鸡戴着红绸子(写着"欢迎摸"),李寡妇的姜茶摊支起了遮阳伞(伞面印着"姜茶暖人心")。
第一站是腌菜体验。刘三叔系上李寡妇织的蓝布围裙,搬来个小马扎:"小夏同志!看好了!这腌黄瓜得选嫩的,用野菊汁泡三小时,再撒点红曲米——"他突然压低声音,"这可是我家'祖传秘方'!"
林小夏举着相机拍:"刘师傅,这坛子真的是明代龙泉窑?"
"那可不!"刘三叔拍着坛子,"省考古所认证的!"他偷偷瞄了眼赵村长,"不过现在归村集体管,我负责看守!"
第二站是菊花鸡互动。牛大壮把鸡笼打开,鸡"扑棱"飞出来,落在林小夏肩头。林小夏僵了僵,摸了摸鸡冠:"它...它叫菊花鸡?"
"对!"牛大壮挺得意,"会吃野菊,会下'菊花蛋'!"他指了指鸡翅膀,"您瞧!这毛多顺溜!"
鸡突然扑棱着翅膀,把林小夏的相机镜头盖叼走了。牛大壮追着鸡跑,老母鸡钻进了李寡妇的姜茶摊,撞翻了个陶瓮——姜茶"哗啦啦"流了一地,飘着股辛辣的香气。
"哎呦!"李寡妇蹲在地上擦,"这是我今早新熬的!"
林小夏赶紧掏出口袋里的纸巾:"阿姨!我帮您!"她蹲下来擦地,头发上沾了点姜茶沫,倒像朵开了花的野菊。
第三站是头绳体验。阿秀坐在竹席上,面前摆着野菊、艾草、棉线:"小夏同志!想学编啥?"
"编个简单的!"林小夏选了根野菊,"就编您刚才教游客的那种!"
阿秀手把手教:"绕三圈,压两股,再系个蝴蝶结!"林小夏学得认真,编的头绳歪歪扭扭,倒比阿秀的更有股子笨拙的可爱。
中午吃饭时,体验官考核环节开始了。村委会的长桌摆了刘三叔的彩虹黄瓜(刚腌的,脆生生的)、牛大壮的烤玉米(这次没糊,金黄金黄的)、李寡妇的姜茶(加了蜂蜜,甜丝丝的)、赵村长的腌菜坛(当摆设,但坛沿沾了李寡妇的蓝布)、阿秀编的头绳串成的"文化帘"(挂在梁上,风一吹晃悠悠)。
林小夏举着筷子:"我觉得最特别的不是这些吃的喝的,是大家的状态——"她指了指刘三叔,"刘师傅腌菜时眼睛发亮,像在雕琢宝贝;"又指了指牛大壮,"牛大哥喂鸡时哼着小调,像在哄孩子;"再指了指李寡妇,"李阿姨熬姜茶时总多放把糖,说'游客喝着甜,心里才暖';"最后指了指我,"小帅记录时总蹲在人堆里,把我们的笑声都记下来了。"
赵村长啃着黄瓜,含糊不清:"小夏同志!你咋比我还懂咱村?"
"因为咱村的'土味'不是演出来的。"林小夏擦了擦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从锅里熬出来的,从心里热起来的。"
下午,体验官要"出题"了。林小夏举着个笔记本:"我想让大家做个'牛家屯盲盒'!里面装一样最能代表村子东西——腌菜、头绳、姜茶、菊花鸡羽毛...游客抽中啥,就能体验啥!"
牛家屯奇幻村务手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