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库回来后,林晚星和顾时砚发起了“时光诗约”活动——邀请老街居民、游客,用诗歌给五十年前的老邮差回信,也给未来的人写期许。活动海报刚贴出,邮筒前就排起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背着书包的孩童,还有抱着吉他的流浪歌手,都想把心声化作诗句,投进时光邮筒。
社区大学的文学系学生成了主力军,他们把诗写在银杏叶、樱花花瓣上,甚至用老街的泥土捏成信笺形状,附上诗句。男生和学姐也加入进来,两人合写的《邮筒与诗》被刻成木牌,挂在邮筒旁的梧桐树上,风吹过,木牌轻晃,像在念着未说完的情话。
林晚星和顾时砚把这些诗整理成册,准备在老街银杏节那天发布。筹备期间,他们收到封特殊的信——来自老邮差的后人。信里说,家族相册里藏着老邮差年轻时的诗稿,那些诗全是关于邮筒和未寄出的信,“爷爷总说,邮筒是会写诗的树洞,现在看到你们做的事,才懂他的执念”。
银杏节当天,邮筒被金黄的银杏叶环绕,诗册发布仪式成了“时光诗会”。老邮差的后人带来诗稿,顾时砚朗诵着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诗句,林晚星用插画同步演绎,当念到“邮筒里的信,是人间未拆的月光”时,台下传来轻轻的抽泣声,有人想起自己未寄出的信,有人读懂了藏在诗里的遗憾与希望。
诗会尾声,穿旗袍的老奶奶颤巍巍走上台,她从怀里掏出封新写的信:“这是给我年轻时恋人的回信,通过你们的诗约,我终于有勇气说,那些未赴的约、未说的话,都成了我岁月里的诗,虽有遗憾,却让我更懂珍惜现在。”
活动结束后,邮筒旁的“诗歌墙”成了新地标,游客们用便签续写诗句,有人写“邮筒是时光的逗号,把遗憾暂停,等未来续写”,有人画着邮筒与星空,配文“每封信都是星芒,照亮未竟的远方”。林晚星和顾时砚的插画工作室,也因这些故事,接到了“时光邮筒”主题的文创订单,他们把老邮差的诗、居民的信,印在笔记本、书签上,让更多人感受这份温暖。
深冬的某个清晨,邮筒被雪覆盖,像座白色的时光纪念碑。林晚星和顾时砚扫雪时,发现投信口卡着封结冰的信,拆开是社区大学男生和学姐的联名信:“我们办了场‘邮筒诗社’,把大家的诗谱成曲,在跨年夜唱给老街听,希望邮筒能当我们的听众。”
跨年夜,老街飘着细雪,邮筒旁搭起临时舞台,男生抱着吉他,学姐轻声和唱,歌声里有《邮筒听雨》的旋律,有老邮差的诗,还有所有人藏在信里的故事。林晚星和顾时砚站在台下,看着邮筒在雪光里泛着温柔的光,突然明白,时光邮筒从未只属于过去或未来,它是连接人心的纽带,让每一份未竟的情感,都能在诗歌与故事里,找到最动人的归宿,成为岁月长河中,永远流淌的、温暖的未竟之诗。
街角的时光邮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